魔鬼的抉择-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承认在浴巾中发现了打字的便条之后到树林中秘密赴约的话,有人就会这样问
:“为什么是你呢,芒罗?她是怎么认识你的呢?”要回避那个问题将是不可能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同样是不可能的。惟一的解决办法是设想一个可能的来源,既要
是可信的,又要是无法核对的。
他到莫斯科仅有六个星期的时间,但谁也无法怀疑他甚至对俄语中的俚语也十
分精通,而这使他得益匪浅。两周前,捷克大使馆曾举行了一次外交招待会,当他
听到身后有两位俄国人在窃窃私语时,他是在与一位印度随员交谈。他听到其中有
一个人说道:“他是个牢骚满腹的家伙,自以为是应该混进最高权力机构的。”
他曾顺着那两个说话的人的凝视目光看去,注意到他们正在盯着房间那边的一
个俄国人,也许是在议论他。后来查了来宾的名册才证实那个人是安纳托利·克里
沃伊,他是党的理论家维希纳耶夫的私人助手和得力干将。那么,他有什么好抱怨
的呢?芒罗核查了他的档案材料,查到了克里沃伊的履历。他曾在中央委员会党组
织部中任职;在任命佩特罗夫担任要职之后不久,克里沃伊便出现在维希耶纳夫的
班底之中。愤然离去吗?与佩特罗夫有个人恩怨之争吗?是受到冷遇而牢骚满腹吗?
这些都是完全可能的,对于一位驻在国外的情报站长来说,都是令人感兴趣的材料。
克里沃伊,他沉思默想着。也许,仅仅是也许而已,他也许至少可以接触到维
希纳耶夫的记录稿,也许甚至可以接触到录音带。而且他也许是在莫斯科,他的上
司肯定是的。当东德总理在一个星期之前到这儿时,维希纳耶夫是在场的。
“对不起,安纳托利,你才改换门庭。”芒罗在把塞得鼓鼓的一只信封塞进内
口袋时说道,并走上楼梯去见政务参赞。
“恐怕,我得与星期三的信使袋一起返回伦敦,”他对那位外交官说道,“那
是无法避免的,而且刻不容缓。”
政务参赞没有提出任何问题。他知道芒罗的差事,答应安排这件事。外交信使
袋实际上是一只大口袋,或者至少是几只小帆布袋,每星期三从莫斯科发往伦敦,
而且总是利用英国航空公司的航班,从来不搭乘苏联民用航空总局的航班。女王陛
下的信使队经常从伦敦飞往世界各地接收驻外使馆的邮袋,邮袋由于印有王冠和灵
提的国徽而受到保护;信使队从伦敦派人来取邮袋。非常机密的材料装在一只金属
文件盒里,由链条缚在信使的左手腕上;比较常规的材料装在帆布袋里。信使亲自
上机舱检查邮袋是否安放妥贴。一旦进了机舱,那便是登上了英国的领土。但在到
莫斯科去的情况下,信使是由一位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陪送的。
谁都抢着干这种护送的差事,因为那可以很快返回伦敦一趟去采办些货品,还
可能乐滋滋地度过一个良宵。那位在那一周轮值护送的二等秘书为失却了他的机会
而感到恼火,但并没有提出任何问题。
英国航空公司的300B型“空中公共汽车”,在下一个星期H 从谢列梅捷沃机场
起飞了;那个机场在1980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已焕然一新。飞机掉过机头便朝
伦敦飞去。坐在芒罗身边的那位信使长得身材矮小,但干净利落,是一位退伍的陆
军少校,他很快就旁若无人地搞他的业余爱好了——在一份主要的日报上做填字游
戏。
“你得干点儿事情来消磨这些没完没了的空中旅行,”他对芒罗说道,“我们
人人都有自己乘飞机时的嗜好。”
芒罗咕哝着,朝后越过机翼遥望远去的莫斯科城。在下面某个沐浴在阳光中的
街道上,他那位心爱的女人正在她即将背叛的那些人之间工作着,活动着。她孑然
一身,无人问津。
挪威的国土,从它东面的邻国瑞典孤立来看,像是史前时代印在化石上的一只
巨手,从北极伸向丹麦和英国。那是一只右手,掌心向下朝着海洋,一只又粗又短
的拇指向东紧贴着食指。它的首都——奥斯陆,就坐落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边
缘。
折断的前臂骨向北方伸展到特罗姆瑟和哈默菲斯特,插入北极的纵深地区,有
些地方非常狭窄,以至于从海上到瑞典的边界只有40英里之遥。在一张轮廓鲜明的
地图上,那只手看上去像是被神仙用大锤砸得粉碎似的,把骨骼和指节迸裂成无数
的碎片。西部的海岸比起其他任何地方来都显得更为支离破碎,那儿该是那只手的
下缘。
这儿的陆地分裂成一千片碎块,海水流进了碎块之间的缝隙形成无数的河流、
溪谷、海湾和峡谷;在悬崖峭壁直落波光粼粼的水面之处,狭窄的隘路婉蜒盘行。
这些就是挪威海岸边的峡湾;就是在这些峡湾的源头,人类的一个种族在1500年前
形成了,他们是海上驾船或是利用风帆航行的杰出航海家。在他们的盛世衰败之前,
他们曾远航格林兰和美洲,征服了爱尔兰,殖民于英国和诺曼底,猎获西班牙和摩
洛哥,并从地中海开辟到达冰岛的航道。他们是北欧的海盗,他们的子孙后代仍然
在挪威的峡湾以捕鱼为生。
索尔·拉森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是船长,海轮的主人;在7 月中旬的那个下
午,他在从航运公司的总部返回旅馆的途中正漫步经过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王宫。
行人往往躲开一步为他让路,他体高6 英尺3 英寸,身躯就像老城区中的人行道一
样宽阔,长着碧蓝的眼睛,蓄着胡须。因为是上岸,所以他身穿便衣。但他的心情
是愉快的,因为他有理由认为,他也许很快将在一艘新的船上当船长,他刚才已到
位于轮船码头的北欧航运公司总部去拜访过了,总部现在已被抛在了身后。
在上了半年由公司出资安排的学习课程之后,他渴望回到海上去;学习的课目
包括错综复杂的雷达,计算机导航和超级油轮技术。到总部去是为了从北欧航运公
司的老板、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私人秘书手里取一份邀他在当天傍晚去赴宴的请帖。
应邀赴宴的还有拉森的妻子,她已接到了电话通知,正从挪威乘飞机前来这儿,飞
机票是由公司支付的。老头子破费了一点,拉森想道,肯定要有什么事情了。
他越过尼布鲁维肯河上的桥梁到旅馆的停车场上去取他租来的汽车,并驱车到
了37公里以外的飞机场。当莉萨·拉森携带着短途旅行包来到候机大厅时,他像心
花怒放的圣伯纳德那样温情脉脉地迎候了她,把她拎起了地面,活像拎一个小姑娘
那样。她长得小巧玲珑,有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柔软的栗色卷发,显得体态婀娜
多姿,使人看不出她已是38岁的妇女了。他深深地爱着她。
早在20年前,他才25岁,当时他是一位身材颀长的二副,在一个滴水成冰的冬
日在奥斯陆遇见了她。她在冰上滑倒了,他把她像布娃娃那样搀扶了起来。她头戴
一顶用毛皮装饰的兜帽,帽子几乎盖住了长着红鼻子的小脸蛋。当她向他表示谢意
时,他只看到她的一双眼睛,透过雪花和皮毛在朝外张望,就像冬天森林中雪鼠明
亮的眼睛那样。打那以后,在他们的恋爱、结婚和其间的岁月中,他一直称呼她为
“雪鼠”。
他驱车把她送回到斯德哥尔摩的市中心,一路上碟蝶不休地询问着远在挪威西
海岸的澳勒松家中的情况,询问着他们两位年仅十几岁的孩子有何进步。
在南方,一架英国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车飞机沿着从莫斯科到伦敦的大圆航线上
飞了过去。索尔·拉森对此一无所知,也漠不关心。
那天傍晚的宴会将在有名的奥罗拉地下餐厅中举行,餐厅位于古城区中,是由
一座老王宫的地下贮藏室改建而成的。当索尔和莉萨到达那儿时,有人指点他们沿
着狭窄的梯级走到地下室中去。店主人伦纳德正在底下等着他们。
“温纳斯特鲁姆先生已到了这儿了。”他说道,并把他们领到其中一小间餐室
之中。那间餐室像是一座幽静的小山洞。拱顶是用500 年的古砖砌成的,室内横架
着一张笨重的餐桌,年代久远的木料亮锃锃的,铸铁烛台上的蜡烛放射着光芒。当
他们走进去时,拉森的雇主——哈拉尔德·温纳斯特鲁姆蹒跚着站起身来,拥抱了
一下莉萨,并与她的丈夫握了握手。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航海为业的人之中,哈拉尔德·温纳斯特鲁姆在他自己
的一生中似乎是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现在已75岁了,又短又硬的眉毛已成了灰白色,
显得参差不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不久,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斯德哥尔摩,
从他的父亲手上继承了六艘小货轮。除了希腊人和在香港的中国人所经营的船队之
外,他在35年的时间之中建立了一支规模最大的私营油轮船队。北欧航运公司就是
他创建的,在50年代的中期,拥有从干货轮到油轮的各种船舶。他为迎接60年代的
石油繁荣拨款建造了油轮。这是凭借他自己的判断,而他的主张常常是与潮流背道
而驰的。
他们坐着,吃着,而温纳斯特鲁姆只是谈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询问有关家
庭的情况。他自己结婚已4O年了,结果在4 年前他的妻子先去世了。他们并没有孩
子。但如果他有儿子的话,他会愿意让他像桌子对面那位身材魁梧的挪威人那样而
成为一名水手之杰;他还特别喜欢莉萨。
鲑鱼是按瑞典的烹调方法用盐水和波萝腌制过的,味道鲜美;来自斯德哥尔摩
盐碱滩上的嫩鸭特别可口。索尔坐在那儿喝着甜酒,而温纳斯特鲁姆则闷闷不乐地
呷着他那球形玻璃杯中的白开水。“该死的医生现在只让我喝这种东西。”当他们
喝完酒后他才开始言归正传。
“三年前,索尔,回到1979年的时间,我自己说了三条预言。一是1982年年底,
石油输出国组织将会成为一盘散沙;二是美国总统缩减美国石油能源和副产品的政
策将会失败;三是苏联将会从一个纯粹的石油输出国变成一个纯粹的石油输入国。
有人对我说我是发疯了,但我是正确的。”
索尔·拉森点点头。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及其在1973年冬季使石油价格上涨
三倍,曾造成世界性的市场萧条,那几乎使西方世界的经济濒临崩溃,也使油轮造
船业在七年的时间中一蹶不振,使成百万吨才造了一半的油轮半途而废,成为毫无
用处、不经济而又蚀本的废物。谁能提前三年预见到1979年至1982年期间所发生的
事件,那就是一种胆识;随着阿拉伯世界分裂成世代结仇的宗派,石油输出国组织
便分崩离析;伊朗发生了第二次革命;尼日利亚四分五裂;激进的石油生产国以任
何价格倾销石油,以为大量购买军火提供资金;鉴于普通的美国人相信上帝赋予了
他们滥用世界资源而寻欢作乐的权利,美国的石油消耗量在螺旋式地上升;苏联本
土的石油工业由于技术落后而在不断下降,产量很低,从而迫使俄国再次变成一个
石油输人国。这三个因素在1982年的夏季促成了现在的油轮造船业开始繁荣起来。
“如你所知道的那样,”温纳斯特鲁姆接着说道,“去年9 月份,我与日本人
签订了一份合同,购买一艘崭新的超级油轮。在交易场所,他们都说我是发疯了。
我的船队中有一半是躺在斯特罗姆施塔德海湾里,而我又订购一艘新的油轮。但我
不是发疯。你知道有关东岸石油公司的事情吗?”
拉森又点点头。10年前,一家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为基地的小石油公司,转到
了雄心勃勃的克林特·布莱克的手中。在IO年的时间中,它已发展壮大,以至于即
将兼并七姐妹公司——世界石油卡特尔中的庞然大物。
“嗯,到明年,也就是1983年的夏季,克林特·布莱克将要拥人欧洲市场。那
是一个难于对付而又拥挤不堪的市场,但他认为他能把它敲下来。他正在欧洲各地
的高速公路上兴建几千个加油站,销售他自己那种牌子的汽油和润滑油。为了达到
那个目的,他就需要油轮吨位。我已把一份为期七年从中东运原油到西欧的合同拿
到了手。他已经在鹿特丹建造他自己的炼油厂,就在埃索、美孚、雪弗龙等石油公
司的旁边。新的油轮就派那个用场。油轮很大,是超现代化的,造价很贵,却是划
算的。它在一年之内可从阿拉伯海湾地区到鹿特丹跑上五六趟。在五年时间内,它
将可以分期偿还投资。但那并不是我建造这艘油轮的原因。它将是最大的,最好的,
又是我的旗舰,我的纪念碑。而你将成为它的船长。”
索尔·拉森默不作声地坐着。莉萨的手偷偷伸过桌面放在他的手上面,轻轻地
捏着。两年前,拉森知道,因为他是挪威人,所以他决不可能成为一艘悬挂瑞典国
旗的船只的船长。但自从前一年签订哥德堡协议以来,瑞典的船主可以为杰出的斯
堪的纳维亚籍。但非瑞典籍的高级雇员申请瑞典的荣誉公民资格,这样就可以让他
们担任船长的职务。他代表拉森提出了申请,并获得了成功。
咖啡送了上来,他们带着欣赏的神情呷着咖啡。
“我是在日本的石川岛播磨造船厂建造这艘油轮,”温纳斯特鲁姆说道,“世
界上只有这个造船厂建造得起来。他们有干船坞。”
两个人都知道,在船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