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潮-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洛杉矶时报》
渥特丝的心理惊悚小说总是能够把同情和强烈的社会良知结合起来,有创造不安、充满悬念有时是恐怖的无情能力。
——《观察家报》
(《毒舌钩》)故事发生在英国的乡下:大房子、瞌睡的警察、没完没了的家庭秘密和闲言碎语,但它们造成了极其尖锐而不安的效果……
——《时代周刊》
《暗潮》可以用一种矛盾修辞法来形容:一本恬静的惊悚小说。作者是制造悬疑的个中老手,将可怕的罪案设置到田园牧歌般的背景上。
——《今日美国》
《蛇之形》可能是渥特丝所有杰出作品中最令人不安和最复杂的一部。剧情张力一直维持紧绷到最后一页,而那最后一页可能会让你掉下眼泪。
——《洛杉矶时报》
渥特丝拥有在即便最平常的场景中传递紧张和刺激的天赋,《狐狸不祥》是作者处于自信和能力巅峰的作品。
——《泰晤士报》
“罪案小说女王”米涅·渥特丝重装出击
“渥特丝罪案小说系列”最新出版,将全貌展现英国“罪案小说女王”米涅·渥特丝的风采。这是国内整体推出米涅·渥特丝作品最多的一次。
米涅·渥特丝37岁时才开始写作罪案小说,1992年凭借处女作《冰屋》一鸣惊人,荣获旨在奖励新人的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约翰·克雷西奖。接着渥特丝再接再厉,分别以《女雕刻家》和《毒舌钩》分别荣获美国爱伦·坡奖、麦卡维帝奖和英国犯罪作家协会金匕首奖。她出道仅三年,就以三部小说囊括了大西洋两岸象征罪案小说最高荣誉的所有可能奖项,成为当之无愧的“罪案小说女王”。
与前辈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古典推理写作风格不同,渥特丝拥有在即便最平常的场景中传递紧张和刺激的天赋,善于在一种紧张、不确定而又无法抗拒的危险气氛中,揭露道貌岸然表面下可能潜伏着的残酷变态。
在渥特丝笔下,人性的阴暗部分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展现无遗,诸如乡村中的嫉妒和贪婪、家庭中的疏远和不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等。而她的表现方式有时更充满冷酷的暴力。让人欣慰的是,她的小说中也存在着温情和希望,因为她相信这才是弥补暴力给家庭或社区带来的创伤的惟一手段。
渥特丝在她的作品中没有一个类似福尔摩斯、波洛的系列主人公,因为她“想不受限制,不必拘泥于某个人物或某个场所”,从而也换得一个重新凝视每一宗罪案的机会。因此每一宗罪案不仅仅是“凶手”、“侦探”、“嫌疑人”之间的智力游戏,而是活生生的、产生于当下社会条件的事件。透过渥特丝的小说,我们不仅会体验一段紧张刺激的阅读历程,也能窥见现代社会的一些弊病以及其中被扭曲的心灵。
渥特丝成名后以每年一本新书的速度进行写作,每本书都会引起业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渥特丝罪案小说系列”选取了米涅·渥特丝不同时期的四部小说,呈现出作者的深厚功力和尝试的不同风格。
《毒舌钩》是作者出道成名的三部作品之一,曾荣获1994年英国犯罪作家协会金匕首奖,讲述了一个英国乡村的莎士比亚故事,大房子、瞌睡的警察、没完没了的家庭秘密和闲言碎语等通常要素造成了极其尖锐而不安的效果。
《暗潮》是作者在多次探索之后,尝试回归传统的一部作品,情节看似简单却非常复杂,尤其它涉及到性伦理和家庭关系问题,表达出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尔虞我诈,好人也不例外”的困境。
其后的《蛇之形》则是另外一种尝试,被认为是“最令人不安和复杂”“实验”的一本小说,通篇充满了书信、照片、笔记等,构建出一个细腻真实却错综复杂的世界。从引人注意的第一个句子到令人痛苦的最后一个字母,这都是一次极壮丽的阅读。
《狐狸不祥》是渥特丝最新荣获英国犯罪作家协会金匕首奖的又一部作品,被评论称为“作者处于自信和能力巅峰的作品”。小说精确地表现出当家庭遭遇暴力时的心理状态,精心编织的邪恶和恐怖简直要扑面而来。
相关阅读 古典机器的新工程师
唐诺
渥特丝所代表的,正是新一代英国推理小说的新发展和新走向,这才是她最可贵之处。之所以要强调古典推理的新发展新走向,很明显透露了古典推理150年来的传统书写方式已遭遇了空前的困难,更准确来说,是困难到几乎已无以为继的地步。
困难是怎么发生的呢?简单说,是古典推理所赖以维生的所谓谋杀诡计,经过150年的全球过度开发,早已濒临枯竭的地步——这是很可思议的,新推理小说的需求每天每时都在发生(有没有人想试着统计一下,光是英、美、日本、欧陆每年要生产多少篇推理小说?),但和经济学萨伊法则不同的是,如此强大的需求并不自动会创造供应,像回事的杀人诡计说穿了就那么多种,推理小说家绞尽脑汁腾挪、变型、掩饰以及交叉使用,毕竟也有其弹性限度,这些年来,阅读量稍大、对前代推理名著有基本认识的推理迷总油然而生某种疲乏之感,新小说写来写去、看来看去总是不脱前代大师如柯南·道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早已写过的那几套。
因此,本身既是古典推理创作大师,又是最重要推理史家兼评论家的朱利安·西蒙斯,曾如此忧伤的断言,古典推理看来已走到绝路了,推理小说要有新的机会,可能得走向美国革命所带来对犯罪深层探索的所谓犯罪小说,相较于古典推理土壤的沙漠化,这里还堪称可待开发的沃土,毕竟,杀人方法有时而穷,而犯罪自古长存。
这个古典推理的忧伤诊断和大胆预言看来都是对的。这种时刻你需要年轻人。当然,这种时刻的年轻人往往也可粗分为两种,一种我们可戏称为“坏的”年轻人,他们执行的是类似推土机怪手的功能,以拆毁夷平为己任;一种我们相对可称之为“好的”年轻人,他们贡献出可堪取代、并成为往后发展基石的东西。年轻且活力勃勃的渥特丝当然是后一种,她没有老一辈昔日荣光的沉沉包袱,直接且强悍的踩上这新潮头的顶峰,毫不畏怯地宣告新时代正式到来。
□
首先,渥特丝放弃了固定的破案侦探,更遑论从柯南·道尔“福尔摩斯+华生医生”以降的对比讨巧设计方式,这当然让她的小说牺牲了让读者有情感投射暨黏附的先天优势,但她因此也换取到一次又一次重新凝视每一宗特殊罪案的自由。
当你对每一宗罪案做如此专注且各从其类的凝视时,谋杀便不太可能被简单化约成仅仅是一种悠闲优雅的游戏而已,而是在冷凝不可撼动的社会底层流窜不可收拾的强烈激情——渥特丝笔下完全不见那种维多利亚式的贵族氛围,她的小说激烈、现代、强大雄厚、带着“左岸”眼光,甚至,呃,有点残忍,这说明了美国人为何瞠目结舌地用“最强有力的”“最叹为观止的”这样的重话来赞誉她。要知道,类似的评语,这整整半世纪以来一直是他们用来护卫自己本土的冷硬犯罪小说,并用来嘲讽英式古典推理的最有力武器。
一宗罪案看得够久够清楚,同样的,你不会只大而化之只看到所谓的“凶手”“被害人”“嫌犯”等宛如一等星的概念身份而已,人的独特性和不可化约的细腻肌理会一路浮现出来,就像雪花一般,尽管乍看同样有着六角结晶的极其类似外表,但我们知道,那些仔细看过的人告诉我们,打从亘古以来从来就没有任两片是真的一模一样的。
再看下去,你也会进一步看出这一宗罪案原不是悬空的、超越于我们人生基本经验之外的,相反的,它往往和我们的当下现实有着隐藏、但强而有力且无可替换的联结。如此的察觉,很自然会逼使我们回头来检查我们当下的社会,当下生活的城市,当下的规范和意识形态局限,因为我们知道,惟有通过这样有点烦有点累的思维过程,这么一宗罪案才可能得到比较准确比较完整的解释。
所以在渥特丝笔下,人是有现实色泽的,不单单只是个薄薄的剪影而已;大伦敦市也是有现实色泽的,由可触摸的实体和我们可感知的欲念、挫伤、想望和悲悯所交织而成。它再回不到古典推理传统那样的“一件凶案”“一个被害人”和“一个凶手”;而是“这件罪案”“这个被害人”和“这个凶手”。用英文基本文法来说,渥特丝用的不是泛称的不定冠词a,而是特指的、会让人一头栽进去的定冠词the。
□
同样的,渥特丝的出现,也为作为推理王国另一端的人——推理迷带来吉凶参半的信息。好消息是,做为一个推理读者,最幸福的一件事莫过于,你找到一名好的作家,可以持续地把自己的阅读放心投资下去;而更幸福的是,这个好的作家仍活着,而且还非常年轻,会二十年三十年写下去,你一次认识,可保用个好几十年。
坏消息是,你的阅读不再能像昔日那样写意没有负担了,你需要一点点准备和耐力,你所面对的不再是个圆满、风平浪静的世界了。
也许,你该做个抉择吧!
(本文有删节。唐诺,台湾著名出版人,资深推理小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