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第1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西周初期的车战组合中,剑的地位并不重要,主要用于自卫或肉搏。据《释名》记载:“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当时剑的全长在17 ̄27厘米之间,而有效使用的剑锋约12 ̄18厘米。
春秋之后,因为步兵的兴起,剑作为一种武器开始受到重视,长度在28 ̄40厘米之间。尤其是在吴越地区,因水道纵横,车行不便,而使剑的步兵却能发挥出很大威力,所以铸剑水平远高于中原诸国。当时有名的铸剑大师欧治子和干将莫邪夫妇即生活在吴越地区。
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代表了春秋时期铸剑的最高水平。这把剑也反映了当时剑的外形特征:剑锋不是直的,而是呈拉长而削尖的花生果形,这种形式有利于直刺而不利于劈砍,证明了当时剑武器的战术使用方法。(有趣的是,强调速度的法拉利跑车的俯视图也呈拉长的花生果形。)
《晏子春秋》记载崔杼杀了齐庄公以后用武力逼诸将军大夫盟于大宫,谓“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刺其心”,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戟和剑这两种武器的战士使用方法。
越灭吴,楚否越,于是越国的铸剑优势转移到了楚国。
战国时,随着车战的式微,剑作为一种步兵武器受到更大的重视,为适应战争的需要,提高了剑的威力,战国晚期,剑的总长从早期的50厘米达到了81 ̄91。3厘米。
当时铜剑制造的高技术:
*剑脊和剑锋的含锡量不同,一般背部10%,刃部20%。这样铸成的剑刃口硬而脆,而脊部柔而坚。
*为避免表面锈蚀,采用铬盐处理。
由于铜剑已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铁剑自春秋晚期开始出现。当时楚燕两国的铁剑制造技术最好。因为铁比铜强度更好,所以最长的可达到140厘米。
当时铁剑制造的高技术:
*用纯铁渗碳后对折,多层叠打。
*剑锋淬火而剑脊不淬火。
到了楚汉相争的时期,铁剑的样子发生了变化,原有两度弧曲的刃部伸成平直,更加锋利,剑锋的夹角则逐渐加大,说明剑的功能已由平行向前推转为主要用刃部劈砍。
战国末年骑兵已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出现,在秦始皇陵中就能发现一些骑兵方队。西汉时期的骑兵已经成为战争的主力。由于马速度快,推刺功能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而劈砍功能十分适用,于是在西汉时期,出现了环柄的长刀。此类武器只有一面刃口,而另一面是厚实的脊,所以便于劈砍,又不易折断。《释名》中称:“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也。”
西汉时期的刀呈长方形或梯形,直脊直刃,现在看来样子很酷。刀柄和刀身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一般没有格。刀柄首端制成扁圆的环状,称“环柄刀”或“环首刀”,注意,与所谓的“大环刀”不同。
到三国时期,军队中大量装备的短柄兵器,就只有刀了。当时斜谷造刀最有名,例如诸葛亮让蒲元铸造的刀就是斜谷造的。
自东汉之后,剑在战场上被淘汰已成定局,但佩带宝剑的风气未变,另外剑也作为法器或象征物而存在。
北宋时期,刀的形制有所改进,改成前锐后斜的形状,有护手,并且去掉了扁圆的大环和鸟兽类饰物。
明代出现一种腰刀,这是当时部队刀器的主要种类。戚继光在《军器解》中清楚地指出,马步兵兼用的兵器即有腰刀。他还指出:“腰刀造法,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起用平铲平削,至刃平磨无肩,乃利,妙尤在尖。近时匠役将刃打厚,不肯用工平磨,止用侧锉,将刃横出其芒,两下有肩,砍人不深,刀芒一秃,即为顽铁矣,此当辨之。”可见当时也有假冒伪劣之害。
自明之后,冷兵器逐渐式微,而剑则退出了历史舞台。
枪典
枪
枪是一种在长柄上装有锐利尖头的兵器。枪的别名叫“肩二”,《清异录》:“蜀王建军中隐语,枪曰‘肩二‘。”枪亦称为‘一丈威’,《事物异志》:“隋炀帝易枪名为一丈威。”枪的历史可以追溺到原始社会。原始的长枪仅仅将木棒头削尖就是了。《通俗文》:“削木伤盗曰枪。”汉时的枪与矛的形制相似,多以长木杆或竹竿为杆,装上锐长枪头,配以枪缨即制成。相传诸葛亮制木柄枪长达两丈(约6。7米),竹枪长达两丈五尺(约8。3米)。《长枪法选。长枪说》:“器名枪者,即古之丈八矛也。”不同用途的长枪其长度各不相等。用于车战,骑战的枪明显长,用于步战的枪明显短,用于守城御寨的明显长,用于进攻的枪明显就短。长枪可达八米之余,短枪可为一点三米之多。宋代李全用的铁枪,杆长七八尺(2。3…2。6米),重约二十多公斤(摘自《齐东野语》)。《手臂录》记载:“沙军杆子丈八至二丈四”,“敬严木枪长九尺七寸”。后世习武之人通常以“丈八大枪”“七尺花枪”“六尺双枪”为标准。
枪的种类很多。宋代有双钩枪,单钩枪,锥枪,抓枪,环子枪,素木枪,拐枪等。清代有蛇枪,火焰枪,钩镰枪,虎牙枪,雁翎枪,十字镰枪等。枪以宋,明两代最为盛行,创造了样式繁多,用途各异的枪,广泛运用于步兵和骑兵。
斧典
斧
斧是一种古代兵器。斧又名戚,惧,斤,铁糕糜等。斧因其式样和用途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但大体式样基本相同,均为一面是扇型刃,一面是长方形,下部装有木柄。斧的用法有:挑,拦,架,格,砍,抹,刺等。远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石制的斧,以作耕种捕猎之用。
新石器时代,斧有了椭圆形,扁平形,胄身梯形式样。石斧上凿有洞孔便于挥使。至商代,由于冶铜业的发明,大量的青铜斧成为军队的主要兵器之一。此间,商代还造出了铜铁相间斧。至周代斧在当时军中逐渐退为次要兵器,大多作为饰物或权利的标志或斩杀的刑具。至春秋战国时,斧向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到了秦汗三国之际,战争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骑战和步战成为当时战斗的主要形式。又由于铁器制造业的发展,铁斧的质量和重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杀伤力,故斧又被军队作为主战兵器之一。至隋唐五代,斧的代表式样有凤头斧,长柯斧等。斧的刃部加厚,手柄缩短,这种斧的砍杀效果相当高。唐代诗人李白在《赠宣城赵太守锐》诗中写到“持斧佐三军,霜清天北门”之句。《旧唐书。李嗣业传》记载,李嗣业在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与安禄山的香积寺之战,李以步兵三千,持手刀,长柯斧堵击敌兵,取得战斗的胜利。至宋元时期,斧在战场上仍然使用。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兵将领图术率领精兵一万五千余人骑达郾城,宋军名将岳飞领将士各持斧刀,上砍敌人,下斩马足,大败金兵。金将领完颜图术当时承认,“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谓”(摘于《会编。征蒙记》)。当时宋军使用的战斧有大斧,凤头斧,娥眉斧等。至元代蒙古兵使用的战斧有锚斧,镰斧。至明代时,大斧的种类有日华斧,开山斧,无敌斧,静燕俯,长柯斧等,其样式与宋斧相似。清代斧被编进十大类军器中,八骑前锋营装备了圆刃斧和直刃斧。而绿营装备的是柄长四尺的长柄斧和柄长壹尺六寸的短斧。另有每把仅壹斤重的双斧,双斧柄长仅尺余,斧刃很小,携带方便,使用灵活,很受将士的的钟爱。
中国古代兵器纵谈
序言
悠悠五千年华夏,兵家文化博大而精深,岂料到了如今,竟然还敌不过欧洲中世纪、日本战国之类雕虫小技脍炙网民,真乃奇耻大辱也!本文撰写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纵谈的形式,展现华夏先进的军事文化,用铁的事实证明华夏兵家的伟大!
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绝非易事。由于我国史学者的失职,可以寻找到的相关资料大多是古籍只言片语的照搬、五花八门兵器的罗列、或者考古文物的介绍,以如此凌乱的咨料,想撰写高质量的纵谈实在是颇费思量的事情。为此,笔者不但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甚至还要从许多不相关的资料中搜集有用信息,经过分析、归纳、到撰写成文,断断续续历时近2个月,着实大费了一番周章。
欣慰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纵谈终于是完成了。虽然还有诸如火器、杂兵器、野战战术之类内容暂时未能涉及,但笔者可以自信的说,这已经是至今为止网络上介绍最为系统、最有参考价值、也最言简意赅的关于中国古代兵器的普及读本了。即使图书中也难有匹敌者!呵呵,这可不是自卖自夸,而是由于查阅了大量资料,加上笔者认真的研究分析,实在没理由达不到这种程度。
好了,再自吹自擂下去要挨臭鸡蛋了。笔者最后再多一句嘴,希望大家在看完本文之后,能够对咱自家的兵家文化多几分钦佩与自豪,对欧洲中世纪、尤其是小日本的所谓日本战国文化多几分冷静比较,这就是笔者最大的初衷了。
2001…6…12
第一章刀与剑
深思的是,历史会如此迂回。剑并非中原发明,刀才是正宗原产,然而从东周到西汉初,刀却一度被废弃了,而长刀则消沉得更久。
商代铜刀长度很短,长者也只与罗马短剑相当,充其量算把西瓜刀。也许正因短刀重量较沉,灵活性反而比不上短剑,西周才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废刀用剑了。
短刀第二次出现已经是时隔8、900年的西汉了。西汉是铁的时代,蓬勃兴起的炼钢业将汉军队铸成为那个时代罕见的钢铁雄师。钢铁提供了兵器更为坚韧的骨骼,催生出长达1米的环首刀。在尚无马鞍和马蹬的骑兵眼中,那粗犷有余细致不足的直窄刀身蕴含了前所未见的凌厉杀气,厚实的刀背将轻易承受住猛烈挥砍的应力,使他们化身为扑袭的猎鹰。
环首刀彻底取代长剑是在东汉末年,在那之后它将作为一个经典和传奇横跨过300年时光直达隋唐。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短刀在东晋就出现了分裂,导致两种刀式的并行发展,一种是直窄样式,另一种是近代常见的宽体样式。但古人对事物的革新总是异常谨慎,就如同他们腰里别着剑鞘千余年,才在波斯双环的影响下,用绳将刀剑挂在腰际,宽体刀还要再承受几百年的寂寞。
对环首刀的改进就是增加护手,并取消了刀柄端的圆环,这个转变自魏晋始至唐成熟,但这已经使环首刀再无法称为环首了。改进后的刀分为三种,其中的战刀称作横刀。尽管环首刀日后将在中国完全绝迹,但‘唐样大刀‘却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日本太刀,并于明代重返故里。
大动乱的年代到来了,那称得上帝国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充斥着嗜杀成性的暴君,战乱迭起刺激了武器技术的发展。攘平动乱的宋朝既是刀复归的时代,也是刀发扬的时代,短刀改变了,长刀东山再起。
直窄刀身有联为一体的刀脊,令同样宽度的刀身能承受更大应力,从而斩甲断骨,但却缺乏使刀刃开膛破腹的流畅弧线。弧曲刀身恰好相反,柔韧有余而刚硬不足。但这只是欧洲和西亚的难题,中国用坚重的宽体刀将两者合而为一,这完美的结合将只有日本太刀的灵活锋锐可以打破。
太刀说来就来了,高碳钢精锻而成的微弧刀身异常迅猛,令人与兵器皆数粗制滥造的明军大为惶恐。师夷长技不敢当,因为明军缺乏倭寇的野蛮,但对兵器样式的学习倒显得相当诚恳。于是明军的短刀序列成了一水日式,从1米长的单手刀,到2米长的双手刀,连骑兵也未能脱离此列。
可惜武备无力阻止明廷的政治腐败和人心叛离,而清廷的迂腐又最终断送了华夏基业。当欧洲枪炮在中国土地炸响时,无论精致的武官刀,还是宽大的士兵刀,唯一的用处就只剩下宣誓了。
短刀最后的舞台是抗日战争,但目的只是为了缴获枪炮,当然或许骑兵还继续使用过一段,总之刀衰落了。
剑有三个要素,一是长度,二是灵活性,三是结构强度。长度利于先发制人和扩大防护,灵活性利于攻守应变,结构强度则决定剑的弯折。短剑灵活有余而长度不足,因此在步兵大量出现树立了剑之地位的春秋战国之交,剑的长度也在逐步延长。延长的办法是改进剑身剖面,或许还会将背和刃分用含锡不同的铜水浇铸,这些办法都有助于提高剑身强度,使剑更为修长。于是战国便有了6、70厘米长的铜剑,而在登峰造极的西汉,这项纪录更突破了1。1米。
造型平直而精致的剑是中国武学的标志之一,但实际上这个标志却只风光了不到1000年,倍受推崇的时光则更短。
随着剑的不断延长,问题出现了,固然长度能增强剑的攻击优势,但却降低了原先近距离击刺的功能,反而更多的需要使用劈砍,而日益成长的骑兵更是迫切需求专业的劈砍兵器。于是环首刀应运而生,厚实的刀背比剑更不易弯折,同时制造工艺更简单。至于击刺功能,与短刀手默契配合的长矛手将成为唯一的专业者。
剑曾将刀置于末路,但当技术更为提高后,刀又反过来要置剑于绝境了。剑失去了实用功能,越来越归于装饰,向着高雅轻巧过渡,进入隋唐以后,就连官员也很少佩剑了。不过当装饰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审美的需求就会掩盖掉功能的缺陷,宋代武官玩物一般的短剑就是证明,更不要提近代乃至当代那些装饰华丽的匕首剑了。
当如今的人们津津乐道那些或纤细柔软、或棱角方钝的武术剑时,可曾想到剑的悲哀呢?
在刀剑间恩怨终结的同时,长刀也再度登场了。因为长刀的衰落比短刀晚几百年,所以出现晚上几百年,从同甘共苦的原则算起来倒也公平。
原始长刀除了刃平些、体窄些外,与斧钺实在看不出多少差别,但再次复兴的长刀,却是得益于宽体短刀的发展,这点从东晋时期出现了可装长柄的宽体短刀可以看出。不过宽体长刀的正式出现可没那麽早,东晋的偶然创新也许仅是骑战时代的漏*点爆发,就像南北朝个别长达1。6米的环首刀不代表其常规长度一样。
长刀复兴后最早出现的是拥有两刃的陌刀,这种刀至今虽未见实物,不过从其宋代继承者掉刀那里,还是依稀可辨其三尖两刃的特征的。陌刀堪称刀之极长,因为过长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