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科幻世界电子书 > 小寒资料集 >

第17部分

小寒资料集-第17部分

小说: 小寒资料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明以后,统治者对宗教加强了管理与约束,道教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在明代前中期,由于诸帝都不同程度地尊崇道教特别是崇奉其中的正一道,故正一道在那时期仍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首先,张陵后嗣继续被尊宠。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登大明皇帝位,张正常入贺,被授予‘正一教主、嗣汉四十二代天师、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之号,俾领道教事,给以银印,视二品。其后,令取消天师称号,只称大真人,爵位仍视二品。洪武十年(1377)张正常逝世后,张宇初、张宇清、张懋丞、张元吉、张玄庆、张彦頨、张永绪等相继嗣教,代代被封为正一嗣教大真人,爵位视二品。张宇清的大真人号为十四字,张元吉的大真人号达十八字,张彦頨的大真人号更达二十字。据弘治十七年内阁大学士刘健等言:‘盖祖宗庙号不过十六字,亲王及文武大臣有功德者,谥号止一二字‘。张陵后嗣的大真人号字数竟超过皇帝庙号的字数,其受尊宠的程度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张陵第四十六代孙张元吉嗣教后,恃宠骄恣,横行乡里,强夺民女,诈人财物,私设牢狱,杀害无辜达四十余人。于成化五年(1469)事发后,械至京,有司拟罪凌迟,妻子流放,绝其荫封。但宪宗却一再加以宽宥,由凌迟减至充军肃州卫,仅三年即放回。成化八年(1472)又命其子张玄庆袭封正一嗣教真人,并传旨聘成国公朱仪之女为配,成了明王朝的皇亲国戚,地位反较其先辈更加显赫。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八载成化年间朝廷给张真人待遇超过衍圣公(孔子后嗣)之事,文曰:‘袭封衍圣公,每岁赴京朝贺,沿途水陆驿传,起中马站船廪给;回日,无马快船装送。而张真人往回,水陆起上马站船廪给,且有马快船之从。‘四十八代张彦頨又奉‘诏聘安远侯柳文之女为继室,敕留都内外守备官陪往亲迎。‘
四十九代张永绪奉‘诏聘定国公徐延德女为配,敕成国公朱希忠、遂安伯陈鏸议行婚礼‘。以上种种,皆可证明张陵后嗣(正一道首领)在明代前中期所受的尊宠并不亚于宋元。
其次,许多正一道士亦受明王室的尊崇。洪武四年(1371)龙虎山道士邓仲修随张正常入觐,次年应诏入京,留居南京朝天宫,主祀祠之事。傅若霖屡随张正常朝京,洪武初被诏留京师,授格神郎、五音都提点、道录司左正一,掌神乐观事。卒赐祭葬。洪武七年明太祖以灵宝斋仪失于文繁,又命邓仲修、傅若霖与南京朝天宫住持宋宗真等删繁摭要,重新修纂,并‘设筵以宴享之‘。明太祖为新纂之书(即《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所作的御制序文中称:‘禅与全真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教与正一专以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其功大矣哉!‘表现了明太祖对正一道的偏爱及其崇奉正一道的用意。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闻赣县祥符宫道士刘渊然‘颇能呼召风雷‘,遣使召至,赐号高道,馆朝天宫。以后刘渊然在仁、宣之世被赐号真人、大真人,给二品印诰,与正一真人等,成为明代著名的高道。太祖以后诸帝继续崇奉正一道。据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卷七所载,仅从龙虎山调赴京师任道录司官员的道士就有林靖乐、曹大镛、邓景韶、操克宏、颜福渊、黄嘉佑、龚继宗、连克章、王时佐、方定相、陈善道、吴尚礼、邵启南等十余人。
至于明世宗之宠信道士邵元节,更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例。据《明史·;邵元节传》等载称:邵元节(?~1539),江西贵溪人,龙虎山上清宫道士。嘉靖三年(1524)征召入京,嘉靖五年(1526)封清微妙济守静修真凝玄衍范志默秉诚致一真人。赐银印,领道教事。寻赠其父太常丞,母安人。嘉靖十五年,为世宗建祈嗣醮,该年皇子诞生,录其祷祀功,授礼部尚书,赐一品服,孙、徒、师咸进高秩。嘉靖十八年逝世,赠少师,赐祭十坛,有司营葬,用伯爵礼,谥‘文康荣靖‘。
接替其事的道士陶仲文(?~1560),所受宠信更超过邵元节。
除授封真人、礼部尚书外,相继授少师、少傅、少保,一人兼领三孤,得宠二十年,位极人臣。陶仲文虽非出身龙虎山,但亦属正一派道士。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明统治者的支持下,正一派道士还编纂成一部《道藏》。成祖即位初年,曾敕令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重编《道藏》,永乐四年(1406),又‘敕真人张宇初,前者命尔编修道教书,可早完进来,通类刊版‘。永乐八年,张宇初去世,诏令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编修。
宣德二年(1427)张宇清卒,未完成。明正统年间又继续纂修,到正统九年(1444)始行刊板,十年竣事,命名《正统道藏》,计四百八十函,五千三百零五卷。明神宗万历年间,第五十三代天师张国祥又奉命续补《道藏》三十二函,名《万历续道藏》。以上正、续《道藏》共五百十二函,五百四十八卷,即现今所存唯一的一部《道藏》,为保存道教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明中叶以后,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制度的动摇崩溃,原来产生于封建社会并为之服务的道教难以自我调整,加上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不崇尚道教,故正一道从此进入衰落时期。正一道首领、即历代‘天师‘在明中叶后所处的境遇就是最好的说明。嘉靖中嗣教的四十九代天师张永绪,‘嘉靖末卒,无子。吏部主事郭谏臣乘穆宗初政,上章请夺其世封。下江西守臣议,巡抚任士凭等力言宜革,乃去真人号,改授上清观提点,秩五品,给铜印,以其宗人国祥为之‘。至五十二代张应京,由明入清。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为笼络汉人计,从五十二代张应京至五十五代张锡麟,尚能大体承袭先爵而不坠,续封正一嗣教真人,光禄大夫。但好景不长,乾隆、嘉靖以后,其境遇即每况愈下。
乾隆四年(1739),命‘嗣后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一概永行禁止。如有法员潜往各省考选道士,受箓传徒者,一经发觉,将法员治罪,该真人一并议处‘;乾隆十二年(1747),‘覆准张氏真人……前因无案可稽,两遇覃恩、加至光禄大夫,封及三代,邀荣逾分,理应更正。……应将正一真人亦授为正五品,从前所用银印,缴部换给。……至于朝觐,为述职大典,筵宴实惠下隆恩,未便令道流厕身其间,即一概停止,以肃体例‘;乾隆三十一年谕‘正一真人向系承袭一品,……未免太优,遽降五品,亦未免过于贬损,著加恩视三品秩,永为例‘;乾隆五十四年谕‘正一真人,嗣后著五年一次来京‘;嘉庆二十四年(1819)谕‘正一真人系属方外,原不得与朝臣同列,嗣后仍照旧例,朝觐、筵燕概行停止‘;⑾道光元年(1821)谕‘瑺弼奏,正一真人张钰恳请来京叩谒一揭,张钰前经停其朝觐,著不准来京‘。⑿中国封建时代,皇权至高无上,教权必须绝对服从皇权。‘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佛徒道安语)明中叶后历代皇帝对正一道首领的态度如此,其教之衰落不问可知。
玄教
玄教是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创始于元初,流传至元末。
该派直接从龙虎宗分衍而来,其创始人为元初龙虎山道士张留孙(1248~1321)。他在至元十三年(1276),随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赵阙觐元世祖,留侍阙下。此后以祈祷术‘有验‘,为元世祖所信任。十四年,赐号上卿,铸宝剑与之。
十五年,赐号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此后历成宗、武宗、仁宗等朝,宠遇不衰,屡蒙加封,由上卿加特进上卿;由知集贤院事到领集贤院事;由玄教宗师到玄教大宗师,并加开府仪同三司。至延皊二年(1315),头衔为‘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弘教冲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贤院事、领诸路道教事。‘张留孙从至元十五年作玄教宗师以后,即陆续从龙虎山征调道士到两都崇真宫(后升崇真万寿宫),或委以京师道职,或派至江南各地管理教务,以这批人为骨干,逐渐发展组织,最后形成一个规模较大、辖域较广的一个道派,时人称之为玄教。
玄教的组织规模是比较大的。单就其领导骨干而言,即有几十人至百余人。袁桷《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中,即载其主要弟子五十四人;首为继任玄教大宗师吴全节;其次,以真人佩银印者三人:夏文泳、毛颖达、王寿衍;以真人制书命者三人:余以诚、孙益谦、陈日新;以玺书命者九人:何恩荣、李奕芳、张嗣房、薛廷凤、舒致祥、张德隆、薛玄曦、徐天麟、丁应松;其他弟子三十八人:上官与龄、何斯可、……
等。显然这是玄教最主要的骨干。赵孟瞓《玄教大宗师张公碑铭》谓张留孙有弟子七十五人。元明善《大元敕赐上清正一万寿宫碑》谓张留孙弟子中,‘制授主名宫观者百许人。‘由此可以推知其规模之大。
据玄教宫观的分布情况看,其传播范围也很大。现存资料记载,除张留孙坐镇京师崇真万寿宫外,又选派大批弟子主持各地宫观。如余以诚领镇江路诸宫观。孙益谦领杭州佑圣观、延祥观。陈日新除提点大都崇真万寿宫外,又领龙兴路玉隆万寿宫,还领杭州宗阳宫。何恩荣提点信州真庆宫。李奕芳提点南岳庙,兼领潭州路衡山昭圣宫、寿宁宫住持提点。
张嗣房提点潭州岳麓宫。徐懋昭主常州路宜兴州通真观,并在信州龙虎山建仙源观、神翁观。上官与龄任常州路通真观住持提点。王寿衍提举杭州开元宫,兼领杭州路道教诸宫观。
薛玄曦住持镇江乾元宫,又住持杭州佑圣观,兼领杭州诸宫观。薛廷凤领镇江马蹟山紫府观,后领杭州四圣延祥观,再后兼领镇江道教。徐天麟、冯志广住持龙虎山仙源观。何斯可主信州仙岩元禧观等。以上这些,仅是现存资料中的部分记录,分别见于有关传记、碑刻。实际上玄教弟子所领主要宫观,遍布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省,加上在北方两京附近的宫观,可见传播地域是比较广的。组织规模、社会影响都超过当时南方诸符祭派和北方的真大道、太一道,较之北方的全真道也毫不逊色。
玄教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发展成如此大的规模,主要是因为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其原因,一方面是,蒙古族世奉萨满教,在思想上较易接受龙虎宗和玄教奉行的符箓道术;另方面,更主要的是因元前期全真道势力发展过猛,对群众影响过大,引起了统治者的疑忌,从其统治的利益着想,必须对其略加制约,而把扶植道教的重点转到张陵听创道教这方面来。其得到元朝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具体表现在玄教首领所受的尊宠上。前面说到,玄教创始人张留孙,从元世祖起,受到历代皇帝的尊宠,其政治地位之高,道教权力之大,在当时道教诸派首领中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如此,他与他的弟子吴全节(玄教第二任掌教)还参与了元朝的政治,‘朝廷有大谋议,必见咨询‘。多次受诏外出访贤,向朝廷推荐官员;官吏间发生矛盾纠纷,又主动为之疏解。赵孟瞓《玄教大宗师张公碑铭》说,张留孙‘每进见,必陈说古今治乱成败之理,多所裨益。士大夫赖公荐扬,致位尊显者,数十百人。及以过失获谴,赖公救解,自贷于死者,亦如之‘。
他们的这些活动,一方面取得了皇帝更大的信任,将他们‘比于亲臣‘;另方面,交结大臣并在其中获得令誉。当延皊四年(1317),张留孙年满七十时,仁宗为之大举祝寿,‘赐宴崇真宫,内外有司各以其职供具,宰相百官咸与焉‘。元惠宗至元四年(1338),吴全节年满七十,庆典一如张留孙。张留孙死后,送回龙虎山安葬,‘自京师至其乡,水陆数千里,所过郡县,迎送设奠,不约而集。比葬,四方吊问之使交至‘。‘自王公以下,治丧致客,未有若此盛者‘。张留孙辈利用元室对玄教首领的尊宠和优越的政治地位,使玄教获得很大的发展。
玄教是从龙虎宗分裂出来的,张留孙和他的许多弟子,都出身龙虎山,其基本信仰和主要方术,亦与龙虎宗无异。但是,它有自己的传承系统,有独立的组织体制。因而它是一个独立的道派,与原龙虎宗有别。
其传承系统共历五代。第一代掌教张留孙,掌教四十四年。其生前所受的封号,除开府仪同三司以外,其余各项,皆为其后历代继任者所承袭。第二代掌教吴全节(1269~1346),字成季,号闲闲。龙虎山道士。于张留孙逝世之次年,即至治二年(1322),继任掌教二十五年,于至正六年(1346)逝世。第三代掌教夏文泳(1277~1349)。字明适,号紫清。龙虎山道士。延皊七年(1320),张留孙预将教事付吴全节时,命夏文泳继吴之后嗣教。至顺二年(1331),吴全节告老,夏即遵嘱嗣教。至正六年(1346),吴全节逝世后,正式继任掌教。但仅四年,于至正九年逝世。第四代掌教张德隆(生卒不详)。字元杰,自号环溪。张留孙从子。早年学道龙虎山。至正九年继夏文泳掌教。时已至元代末期,至正十一年,韩山童的白莲教和刘福通的红巾军相继起事,天下大乱,元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中。张德隆掌教至何年,未见记载。
一般学者皆以张德隆为玄教最末一任掌教。但从王祎《马迹山紫府观碑》和苏伯衡《梁道士传》的记载中,发现继张德隆之后,还有一个于大宗师掌领玄教,而据《汉天师世家》卷三《张正言传》考之,此于大宗师当为于有兴。他先后拜师何恩荣、薛廷凤、薛玄曦,为张留孙之再传。考上述诸文所记,至正十四年,于有兴已任掌教,至正十八年仍在掌教任中。此时离元亡已不到十年,他可能是玄教最末一代掌教了。
在玄教掌教的嬗递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掌教传承制度。主要的有:第一,除第一代掌教张留孙由元世祖直接任命外,其后的几代掌教皆由前任掌教选定,推荐给皇帝,由皇帝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