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学国文〔文言之部》序(212)
三
《文章例话》序(212)
文章例话(选录)(228)
《背影》(朱自清)(228)
《浴池速写》(茅盾)(233)
《现代建筑的形式美》(丰子恺)(236)
《分头努力》(韬奋)(239)
《北平的洋车夫》(老舍)(243)
《包身工》(夏衍)(248)
《看戏》(鲁迅)(252)
文艺作品的鉴赏(257)
未厌居文谈一(273)
《孔乙己》中的一句话(273)
略谈韩愈《答李翔书》(276)
责己重而责人轻(范文选读)(279)
读《五代史二伶官传叙》(288)
读《飞》(390)
关于《读<;飞>;》的一封来信和答复(311)
读《史记叔孙通传》二(320)
读《凤波》(327)
揣摩(339)
四
对千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344)
作文论(352)
木炭习作和短小文字(391)
作自己要作的题目(395)
“通”与“不通”(399)
“好”与“不好”(444)
写作什么(410)
怎样写作(416)
语体文要写得纯粹(422)
开头和结尾(425)
论写作教学(434)
以画为喻(444)
谈文章的修改(447)
谈叙事(454)
写话(454)
拿起笔来之前(458)
和教师谈写作(465)
先想清楚然后写一(465)
修改是怎么一回事(467)
把稿子念几遍(469)
平时的积累(470)
写东西有所为(472)
准确、鲜明、生动(474)
写什么(476)
挑能写的题目写(478)
要写得便于听(480)
“上口”与“入耳”(485)
“教师下水”(488)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491)
评改《当我在工作中碰到困难的时候》(495
评改《最近半年工作情况汇报》(516)
评《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543)
评改一篇作文(556)
《文章评改》序(569)
端正文风——在新华社国内记者业务训练班的讲话(573)
五
文章病院(588)
杂谈读书作文和大众语文学(642)
语言与文字(695)
读《文言虚字》(648)
语文随笔(614)
拆开来说(616)
多说和少说(621)
谈搀用文言成分(628)
一些简单的意见(632)
语言和语言教育(636)
文艺写作必须依靠语言(643)
从《语法修辞讲话》谈起(648)
广播工作和语言规范化(654)
文字改革和语言规范化(658)
什么叫汉语规范化(665)
关于使用语言(672)
谈语法修辞(683)
从语言教育的角度看(696)
谈谈翻译(698)
算式似的组织要不得(744)
文风问题在哪儿(705
怎样改进文风(707)
改进文风(709)
说“之所以”(713)
六、语文教育书简(716)
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
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
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国文呢?这个问题,读者诸君如果没有思考过,请仔细地思考一下。如果已经思考过了,请把思考的结果和后面所说的对照一下,看从中间能不能得到些补充或修正。
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的和粗的罢了,如果即此为止,还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御,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的缺陷;吃亏的不只是个人,同时也影响到社会。因此,中学阶段必须继续着小学阶段,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学习国文。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的,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是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记住的。
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与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与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与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如果不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只是茫然地今天读一篇朱自清的《背影》,明天读一篇《史记》的《信陵君列传》,那是得不到什么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的,国文课也就白上了。
这里有一点必须注意。国文教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于做细琢细磨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用研读国文教本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
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虽然抗战时期,书不容易买到,买得到的价钱也贵;但是只要你存心要读,究竟还不至于无书可读。学校图书室中不是多少有一些书吗?图书馆固然不是各地都有,可是民众教育馆不是普遍设立了吗?藏书的人(所藏当然有多有少)不是随处都可以遇见吗?各就自己所好,各就各科学习上的需要,各就解决某项问题的需要,从这些处所借书来读,这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
写作的历练在乎多练,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学校里的定期作文,因为须估计教师批改的时间和精力,不能把次数规定得太多。每星期作文一次算是最多了;就学生历练方面说,还嫌不够。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产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
摘录:
……
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国文呢?
……
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的和粗的罢了,如果即此为止,还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御,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
……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的,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
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
……
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
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与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与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
……
写作的历练在乎多练,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
札记
一、“知”“行”之间的补充
1、叶老所说的中学学习国文的要求“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御,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其实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必要性。这种必要型的体现,就是在效率上一定要高于小学,而且注重“运用”这是非常正确的。
2、叶老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是我高度赞同的,“知行合一”这是中国传统的治学方式,但一直以来在“知”和“行”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如何过渡。
从上面这两点来看,我所提出的阅读“知、解、体、用”与作文“知、思、悟、行”的思路是可以在原则上初步解决“知行”之间的过渡。
二、关于习惯的问题。
叶老的文章中把学习国文的目标,说成“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这未免有些简单。这里面有两点没有说清楚:
一是国文教学是否只操练“阅读和写作”就行了?恐怕并不能这样简单,这种说法是传统的中国式评价,现在的课标也一样。却缺少实际的可操作性,所以把语文定位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个定位其实依然很宽泛,再往后应该有宏观的解决办法了吧?可惜,没有了,只有一点一滴的总结和设想,但人的总结和设想往往是具有理想色彩的,而教学则是千变万化的,教师的不同,学生的不同,都可能让一个好的总结或好的设想落空。渐渐的老师们觉得只有教自己能把握的东西才有安全感,只有教教材的内容才有稳定感,他人的总结和设想再好,也敌不过自己在课堂上的一声大吼。
二是“习惯”其实并不能作为一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因为“习惯”的形成其实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而教学是有意图的指导和训练,这样的指导和训练是否能成为习惯,还难说得很。再说每个人的“习惯”是自己做主的,如果把学科的教学目的定位为习惯,一方面似乎学生也就没有选择权了,另一方面不知道其他的学科是不是也要分一杯羹?
另外,阅读是“吸收”但这种吸收只是别人的经验,而能否变成自己的“表达”中间其实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单从表述上看,叶老此时的认识还不及阮真先生在《中学读文教育研究》中提出的读文与作文之间应该注意的四点:“知识材料的预备”“辞句材料的预备”“文法语法及修辞造句的预备”“材料的搜集组织与思考判断的练习”。
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在指导以前,得先令学生预习。预习原很通行,但是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现在把学生应做的预习工作分项说明于下。
一 通读全文
理想的办法,国文教本要有两种本子:一种是不分段落,不加标虑的,供学生预习用;一种是分段落,加标点的,待预习过后才拿出来对勘。这当然办不到。可是,不用现成教本而用油印教材的,那就可以在印发的教材上不给分段,加上标点。到上课时候,由教师或几个学生通读,全班学生静听,各自拿自己预习的成绩来对勘;如果自己有错误,就用墨笔订正。这样,一份油印本就有了两种本子的功用了。现在的书籍报刊都分段落,加标点,从著者方面说,在表达的明确上很有帮助;从读者方面说,阅读起来可以便捷不少。可是,练习精读。这样的本子反而把学者的注意力减轻了。既已分了段落,加了标点,就随便看下去,不再问为什么要这样分,这样点,这是人之常情。在这种常情里,恰恰错过了很重要的练习机会。若要不放过这个机会,惟有令学生用一种只有文字的本子去预习,在怎样分段、怎样标点上用一番心思。预习的成绩当然不免有错误,然而不足为病。除了错误以外,凡是不错误的地方都是细心咬嚼过来的,这将是终身的受用。
假如用的是现成教本,或者虽用油印教材,而觉得只印文字颇有不便之处,那就只得退一步设法,令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对于分段标点作一番考核的工夫。为什么在这里而不在那里分段呢?为什么这里该用逗号而那里该用句号呢?为什么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