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谁在敲门 作者:[苏] 亚·基科纳泽 >

第28部分

谁在敲门 作者:[苏] 亚·基科纳泽-第28部分

小说: 谁在敲门 作者:[苏] 亚·基科纳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忘掉这漫天的大火、死亡的惨景,暂且忘掉在胜利时刻到来之前,在攻克德国国会大厦之前,你还要走过什么样的征途,请你想想另一个时代吧,几十年后,请你相信,在这世界上,没有比“莫斯科保卫能参加者”这几个字更为光荣的字眼!

  我还记得法西斯匪徒押送的一队队俘虏……看到另一种俘虏队伍的日子终于来到了,来到了……这是被俘的法西斯匪徒队伍,被俘的将军、军官,还有成千上万的士兵。他们将被押送着走过俄罗斯的城镇。这队伍会有多长?一眼怎能望到尽头!

  苏维埃战士!我在心里对你说,你不仅为莫斯科的命运,而且为祖国的命运承担了重责。你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为祖国而战斗。你为许许多多的人树立了榜样,也为我作出了榜样。你不知道,你给了我些什么。你使我力量倍增,眼睛变亮,心头充满了欢乐。将来,我能有机会说出我此时北刻的感受吗?诉说都异常高涨的情绪;还有那不可遏制的愿望——超出这消息给我增添的巨大能力! 

第三部 第一章 空降兵
  1943年的4月和5月,一列列满载农业劳力的火车从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和奥勒尔附近驶向德国。

  在许多村庄里,忽然出现了“新政权”的全权代表。他们设置了岗哨,把全体村民都赶到小教堂或者市场上,挑选最健壮的少妇和青少年,发给他们报到单。另一些队伍带着警犬到树林里四处搜寻,追捕逃走的人。从车站远远传来村民们的嚎陶大哭。

  一节节货车车厢全都用特制的锁锁得严丝合缝。火车一列接着一列向西行驶。

  《晚报》的前线记者格哈德·卡利在通讯中写道:

  “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农民表示愿意学习第三帝国现代化的先进耕作方法。德国当局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愿望,设立了志愿赴德登记站。预计5月中旬将有两列车志愿者抵达上西里西亚和波美拉尼亚。但是,志愿者非常之多,不得不修改原计划。增调了178节车厢。志愿者途中的全部食用均保障供给。

  “皮肤黝黑的年轻村妇杜霞·达维多娃有一对快活、狡黠的眼睛。她对本社记者说,这次旅行将进一步加强俄罗斯和乌克兰农民同其德国同行之间的联系。”

  经过解译,这篇通讯的意思是:“在库尔斯克凸出部地区集结大量坦克部队……已同亚历山大·阿申巴赫将军的儿子、国家保卫局中尉于尔根·阿申巴赫相识。”

  在沃尔斯克拉河和赛姆河上空一片灰蒙蒙。天空显得寒冷而宁静。鸟儿不飞。根本就没有鸟,也没有野兽,好象一切生灵都从这里逃走了。

  在俄罗斯中部高原的上空,有一架飞机在飞行。机舱里的乘客是斯塔尼斯拉夫·潘捷列耶夫、沙根·姆纳查卡尼扬,康斯坦丁·坎杰拉基和维罗尼卡·斯特伦佐娃。

  他们这是第二次一起执行任务。在奥泽尔尼科夫中校指挥的部队里,他们曾经度过了7个月。这个由18人组成的小队变成了一支装备精良、机动性强的队伍。潘捷列耶夫荣获了一枚红星勋章,保存在莫斯科的保险箱内。

  斯塔尼斯拉夫每每回忆起那些日子,心里便觉得热乎乎的。在苏联青年反法西斯大会开幕的第二天,加里宁在克里姆林宫把勋章授给了他。

  ……

  潘捷列耶夫是直接从部队被邀请去参加大会的。“玉米机”飞得不高,两次遭到敌人扫射。飞机刚一越过战线,满脸雀斑的年轻飞行员便着陆了。

  “还是给他们打中了,这帮混蛋!”斯塔尼斯拉夫心里忿忿地想。“现在要停多久呢?”

  在坎坷不平的田地里,飞机很不灵活地跳了几下,便一头扎进茂密的草丛。

  飞行员面色阴沉地说:“我马上修好。”

  5分钟后,他喜笑颜开地从草丛里钻了出来,驾机腾空而起,又上路了。

  当天晚上,潘捷列耶夫就被请到团中央,谈了很久,详细地向他询问了游击队的情况,还要请他在大会上发言,让一位指导员帮他准备。

  指导员身边放了许多《真理报》和《红星报》,他帮斯塔尼斯拉夫写发言稿。

  稿子修改、调整了好几遍,斯塔尼斯拉夫尽量把它背下来。

  可是,他一走上讲台,背过的东西全都混了起来,乱了套,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为了镇静下来,他不慌不忙地从军装上衣袋里掏出稿子,小心翼翼地打开,心里想:我怎么这样慌呵!接着,他使劲儿地吹了几下麦克风:“同志们!请允许我代表在敌后打击德国法西斯侵略者的某部年轻游击队员,向出席这次反法西斯大会的苏联青年的优秀代表们致以热烈的共青团敬礼。”

  他没料到自己的话会引起这样强烈的反响。全场起立,鼓掌多时……

  大会主席没有宣布发言人的姓:“请某部游击队员、一为屡建战功而荣获红旗勋章的斯塔尼斯拉夫同志发言。”

  主席再也没说什么,但是,这两句话已经足以使整个会场对这位冒生命危险越过战线的人充满同情和尊敬之感。

  斯塔尼斯拉夫用旁观者的眼光看自己,他十分理解,自己也会对这样的人充满好感的。

  这是不平凡的时刻。

  在台上台下有十几个摄影师。他们给所有登台讲话的人都拍了照片。但是,在请“斯塔尼斯拉夫同志发言”。时,特别关照摄影师们不要给他拍照。大家都猜得出为什么。过几天,他还要越过战线。他也许要化装成警察到某个城市、村镇去,在他的背包里放着一大块面包,里面藏着地雷。也许……

  斯塔尼斯位夫介绍了游击队的作战情况。他们炸翻了7列军用列车,在敌后炸毁了3座桥梁和两个弹药库。

  斯塔尼斯拉夫越说越激动。他把自己、维罗尼卡、沙根、科泰,还有队里那些新朋友们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对祖国大地的一片深情统统倾吐出来。这仇恨燃烧着战士们的心,这深情给战士们增添了他们从未想到过的巨大力量。

  回到队里以后,他变得更加老练、更加成熟了。他在大会筹备期间和大会上所感受到的和看到的东西,使他对游击队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深感自己对领导这些侦察员负有特殊的责任。

  在莫斯科度过的这些不平凡的日子里,斯塔尼斯拉夫所感受到的和反复思考过的一切,在这世界上他只想对一个人谈。

  维罗尼卡十分亲切地迎接了他。他觉得,维罗尼卡一直在思念他。她变得更严肃、更沉默寡言,而这和严肃和专心致志的神态对她只有更相宜……在队里,维罗尼卡担任报务员。象所有的报务员一样,她被拴在指挥部,和自己的电台形影不离.大家象珍视眼珠一样保护她,不让她去参加完成战斗任务。她勇敢、坚毅,又十分懂得分寸,一点儿也不流露出渴望和同志们一起去完成任务的心情,也从不表现出这种单调的工作让她感到多么厌烦。维罗尼卡在这次同志们回到“大地”后,便请求让她去做正正经经的工作,派她到己经配备了报务员的队里去工作。

  有个情况帮了她的忙。维罗尼卡现在正飞向她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她的心急促地怦怦跳着,因为那熟悉的土地就要出现……还因为她就要跳伞了。

  维罗尼卡面对就要跳下去的无底深渊,心里很有些胆怯,可是这谁也不知道:同她一起飞行的朋友们不知道,她曾经和他们一起在巴库公园首次试跳过跳伞塔;航空俱乐部教练员不知道,他曾经把她当作榜样,让其他姑娘学习;就连同意她参加跳伞的少校也不知道。

  她一共跳过9次伞。每当她走向打开的机舱口,感到气流直冲面颊时,心里都怕得要死。她朝地面一望,连气也透不过来。她担心自己没有勇气离开飞机。她原以为,第五次会比第二次容易跳些,第八次会比第五次更容易些。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今天他们不光是跳伞,他们要空降到敌占区。她完全是凭自己对自己的命令往前跨出这一步的。这个命令要比她的性格、愿望和生命都更加强有力。

  在维罗尼卡的衣兜里装着一块小小的护身符,这是从沃尔斯克拉河边检来的一颗小石子。12岁上,有一次,她险些淹死。她本来觉得自己可以象秋天那样横渡沃尔斯克拉河。不知是因为过了一个冬天忘记了怎么游,还是因为河水上涨,游到河中央便觉得全身无力。她仰面朝天,双臂加快划水。她呛了几口水,感到呼吸困难,双手也变得沉重了。她想全力呼救:“救命呀,要淹死啦!”

  然而自尊心不允许她这样做。世界好象被连天的大水隔开了,只有一个人能救她,这就是她自己……20分钟以后,维罗尼卡强迫自己从对岸游回,虽然就在不远的地方放着一只小渔船。她捡了一块带深灰色花纹的小石子留作纪念。这块小石子每每使她想起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那一刻……

  夜里还颇有些寒意,谁也不知道是不是能很快到达营地,所以维罗尼卡身上穿了件褪色的坎肩。男子们穿得都很单薄:满是皱折的旧军装和很久没擦过的皮鞋。乌黑发亮的大胡子使姆纳查卡尼扬看起来年长了7岁,甚至整整10岁。一下子认不出他了。在母亲给他寄来的厚袜子里,他挑了双最旧的。他犹豫了一阵:拿还是不拿?和同志们商量了一下,还是带上了。同志们以为,他把这些厚袜子看作是对家庭的怀念,十分珍贵。让他带上吧,这没什么不好。难道在一个突过围的战士的背包里放不下一双穿过多次的旧袜子?可是沙根需要这双袜子,那是有特殊原因的。两个月前,他参加了一次空降行动。那是他第六次跳伞。他着陆时不小心,扭伤了左脚。他没对任何人提起过这件事,走路时竭力不一瘸一拐。现在,他把两只厚袜子都穿在左脚上,在脚腕子上还紧紧地扎上了一条绷带,以防万一。

  “大家吃点儿东西,好快些着陆。”斯塔尼斯拉夫说。

  斯塔尼斯拉夫满以为坎杰拉基会响应,说句笑话,让大家轻松一些,因为朋友们过于紧张了。可是,坎杰拉基却一声没吭。

  在用金属管弯成的座位上,摆了一大盘罐头黄豆、煎鸡蛋、香肠、洋葱,飞行员还慷慨地拿出一小桶格瓦斯。

  “吃完了,” 沙根对维罗尼卡说,“我请你用面包好好擦擦盘子,这可是个好征兆。”

  维罗尼卡笑了。她想起坎杰拉基讲过的他小妹妹的一段故事。

  有一次,母亲对小妹妹说:“吃完洛标①;用玉米面饼好好擦擦盘子,你会有一个漂亮聪明的丈夫。”

  小姑娘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得意地卷弄着胡子的爸爸(他刚刚和朋友们一起喝酒回来,情绪正好),问道:“你小的时候为什么不换好擦擦盘子呢?”

  爸爸装作气死了,一再追问女儿:“你们是不是故意耍笑我?告诉我这是谁出的主意。你告诉我,我给你楚赤贺拉①吃。”

  “谁出的主意,当然是科泰啦!”女儿满不在乎地答道。

  【 ①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地的一种甜食,用葡萄汁、胡桃、麦粉制成,作香肠形。】

  1940年秋天,科泰请维罗尼卡和潘捷列耶夫、姆纳查卡尼扬到纳塔涅比自己家里住几天.那时,从巴库到巴统有直达火车。

  4个人因为受表扬,每人得到10天假.他们想顺路到捷列扎村过一夜,看望马尔塔·佩斯科夫斯卡娅和斯塔尼斯拉夫的亲戚们。可是,上级告诉他们不要去。

  于是,他们便直接来到天堂般的柑橘之乡。坎杰拉基一家住在第比利斯。他们在这里的房子大半年空着没人住.维罗尼卡觉得这实在不公平。不论春天,还是冬天,许多人都向往着到这里住,这哪里有什么冬天呢!简直妙不可言。如果能多造些高大漂亮、宽敞明亮的房子给全国优秀人物住,那该有多好。多么美好的大自然啊!在这样的大自然怀抱中,决不应该恼怒、焦急、怨恨,总之,决不该生活得不好。

  维罗尼卡记得,庄员们是怎样为农庄的司机和接生员这对新婚夫妇盖新房的。

  全村好象就等着这两间一套房子起墙、上瓦的一天。这桩事一完,邻居们就象按照命令似的,把桌子、椅子、方凳,总之所有有面和四条腿的东西全都搬到院子里。摆的桌子足够坐下150人。

  房子还没盖好就先请客,这个风俗使维罗尼卡非常吃惊。

  人们向她解释说,剩下的都是些小事了。最重要的是有墙壁和房顶,其余的都是小事一段。新郎新娘可以不必担心,邻居、远近亲戚会把一切都替他们安排停当。大家为他们筹款,把房子盖完,备齐家具以及新人建家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农庄主席坐上座。他有65岁上下,长得很胖,头发斑白,老成持重。不管老少,他都叫得出名字,同时,也愿意大家很随便地称呼他“米哈科”。

  席间提调人①在最先劝的几杯酒中。有一杯是为客人们——未来的红军指挥员干杯,“他们荣幸地保卫苏维埃政权给予我们的一切,使其免遭敌人的暗算。我们祝愿他们身体健康、成绩卓著,愿他们永远不要拿起枪,愿我们祖国的天空永远是和平的天空……”

  【 ①此系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一带少数民族的风俗,即参加酒宴者公推一人为大家劝酒,称作席间提调人。——译者】

  全体起立,高举酒杯。

  这时,有人递给提调人一只很大的、镶银边儿的高加索野山羊角,一下倒进去两瓶酒。

  提调人把山羊角庄重地高高举起,经过两个人的传递,送到斯塔尼斯拉夫手中。

  斯塔尼斯拉夫窘住了:“我拿这玩意儿干什么?”

  “或者一饮而尽,或者放在桌上。”

  “这怎么能放在桌子上啊?”

  全场哄堂大笑。

  13岁的小妹妹梅季科眼睛紧盯着科泰。哥哥身边坐着一个名叫瓦尔多的姑娘。不知为什么,他除了这个瓦尔多以外,谁也看不见。这使梅季科很不高兴。

  斯塔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