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13隋书 >

第85部分

13隋书-第85部分

小说: 13隋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字音》七卷晋荡昌长王延撰。梁有《纂文》三卷,亡。 
  《翻真语》一卷王延撰。 
  《真言鉴诫》一卷 
  《字书音同异》一卷 
  《叙同音义》三卷 
  《河洛语音》一卷王长孙撰。 
  《国语》十五卷 
  《国语》十卷 
  《鲜卑语》五卷 
  《国语物名》四卷后魏侯伏侯可悉陵撰。 
  《国语真歌》十卷 
  《国语杂物名》三卷侯伏侯可悉陵撰。 
  《国语十八传》一卷 
  《国语御歌》十一卷 
  《鲜卑语》十卷 
  《国语号令》四卷 
  《国语杂文》十五卷 
  《鲜卑号令》一卷周武帝撰。 
  《杂号令》一卷 
  《古文官书》一卷后汉议郎卫敬仲撰。 
  《古今奇字》一卷郭显卿撰。 
  《六文书》一卷 
  《四体书势》一卷晋长水校尉卫恆撰。 
  《杂体书》九卷释正度撰。 
  《古今八体六文书法》一卷 
  《古今篆隶杂字体》一卷萧子政撰。 
  《古今文等书》一卷 
  《篆隶杂体书》二卷 
  《文字图》二卷 
  《古今字图杂录》一卷秘书学士曹宪撰。 
  《婆罗门书》一卷梁有《扶南胡书》一卷。 
  《外国书》四卷 
  《秦皇东巡会稽刻石文》一卷 
  《一字石经周易》一卷梁有三卷。 
  《一字石经尚书》六卷梁有《今字石经郑氏尚书》八卷,亡 
  《一字石经鲁诗》六卷梁有《毛诗》二卷,亡。 
  《一字石经仪礼》九卷 
  《一字石经春秋》一卷梁有一卷。 
  《一字石经公羊传》九卷 
  《一字石经论语》一卷梁有二卷。 
  《一字石经典论》一卷 
  《三字石经尚书》九卷梁有十三卷。 
  《三字石经尚书》五卷 
  《三字石经春秋》三卷梁有十二卷。 
  右一百八部,四百四十七卷。通计亡书,合一百三十五部,五百六十九卷。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谓书字。“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说者以为书之所起,起自黄帝苍颉。比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故有象形、谐声、会意、转注、假借、处事六义之别。古者童子示而不诳,六年教之数与方名。十岁入小学,学书计。二十而冠,始习先王之道,故能成其德而任事。然自苍颉讫于汉初,书经五变:一曰古文,即苍颉所作。二曰大篆,周宣王时史籀所作。三曰小篆,秦时李斯所作。四曰隶书,程邈所作。五曰草书,汉初作。秦世既废古文,始用八体,有大篆、小篆、刻符、摹印、虫书、署书、殳书、隶书。汉时以六体教学童,有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鸟,并藁书、楷书、悬针、垂露、飞白等二十余种之势,皆出于上六书,因事生变也。魏世又有八分书,其字义训读,有《史籀篇》、《苍颉篇》、《三苍》、《埤苍》、《广苍》等诸篇章,训诂、《说文》《字林》、音义、声韵、体势等诸书。自后汉佛法行于中国,又得西域胡书,能以十四字贯一切音,文省而义广,谓之婆罗门书,与八体六文之义殊别,今取以附体势之下。又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经夷语,后染华俗,多不能通,故录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今取以附音韵之末。又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魏正始中,又立三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后魏之末,齐神武执政,自洛阳徙于鄴都,行至河阳,值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鄴者,不盈太半。至隋开皇六年,又自鄴京载入长安,置于秘书内省,议欲补缉,立于国学。寻属隋乱,事遂寝废,营造之司,因用为柱础。贞观初,秘书监臣魏徵,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并秦帝刻石,附于此篇,以备小学。 
  凡六艺经纬六百二十七部,五千三百七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九百五十部,七千二百九十卷。 
  《传》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古之君子,多识而不穷,畜疑以待问:学不逾等,教不陵节;言约而易晓,师逸而功倍;且耕且养,三年而成一艺。自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学者离群索居,各为异说。至于战国,典文遗弃,六经之儒,不能究其宗旨,多立小数,一经至数百万言。致令学者难晓,虚诵问答,脣腐齿落而不知益。且先王设教,以防人欲,必本于人事,折之中道。上天之命,略而罕言,方外之理,固所未说。至后汉好图谶,晋世重玄言,穿凿妄作,日以滋生。先王正典,杂之以妖妄,大雅之论,汨之以放诞。陵夷至于近代,去正转疏,无复师资之法。学不心解,专以浮华相尚,豫造杂难,拟为仇对,遂有芟角、反对、互从等诸翻竞之说。驰骋烦言,以紊彝叙,哓哓成俗,而不知变,此学者之蔽也。班固列六艺为九种,或以纬书解经,合为十种。 
  *********志第二十八 经籍二 史 
  《史记》一百三十卷目录一卷,汉中书令司马迁撰。 
  《史记》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参军裴骃注。 
  《史记音义》十二卷宋中散大夫徐野民撰。 
  《史记音》三卷梁轻车录事参军邹诞生撰。 
  《古史考》二十五卷晋义阳亭侯谯周撰。 
  《汉书》一百一十五卷汉护军班固撰,太山太守应劭集解。 
  《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应劭撰。 
  《汉书音训》一卷服虔撰。 
  《汉书音义》七卷韦昭撰。 
  《汉书音》二卷梁寻阳太守刘显撰。 
  《汉书音》二卷夏侯咏撰。 
  《汉书音义》十二卷国子博士萧该撰。 
  《汉书音》十二卷废太子勇命包恺等撰。 
  《汉书集注》十三卷晋灼撰。 
  《汉书注》一卷齐金紫光禄大夫陆澄撰。 
  《汉书续训》三卷梁平北谘议参军韦棱撰。 
  《汉书训纂》三十卷陈吏部尚书姚察撰。 
  《汉书集解》一卷姚察撰。 
  《论前汉事》一卷蜀丞相诸葛亮撰。 
  《汉书驳议》二卷晋安北将军刘宝撰。 
  《定汉书疑》二卷姚察撰。 
  《汉书叙传》五卷项岱撰。 
  《汉疏》四卷梁有汉书孟康音九卷,刘孝标注《汉书》一百四十卷,陆澄注《汉书》一百二卷,梁元帝注《汉书》一百一十五卷,并亡。 
  《东观汉记》一百四十三卷起光武记注至灵帝,长水校尉刘珍等撰。 
  《后汉书》一百三十卷无帝纪,吴武陵太守谢承撰。 
  《后汉记》六十五卷本一百卷,梁有,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薛莹撰。 
  《续汉书》八十三卷晋秘书监司马彪撰。 
  《后汉书》十七卷本九十七卷,今残缺。晋少府卿华峤撰。 
  《后汉书》八十五卷本一百二十二卷,晋祠部郎谢沈撰。 
  《后汉南记》四十五卷本五十五卷,今残缺,晋江州从事张莹撰。 
  《后汉书》九十五卷本一百卷,晋秘书监袁山松撰。 
  《后汉书》九十七卷宋太子詹事范晔撰。 
  《后汉书》一百二十五卷范晔本,梁剡令刘昭注。 
  《后汉书音》一卷后魏太常刘芳撰。 
  《范汉音训》三卷陈宗道先生臧竞撰。 
  《范汉音》三卷萧该撰。 
  《后汉书赞论》四卷范晔撰。 
  《汉书缵》十八卷范晔撰。梁有萧子显《后汉书》一百卷,王韶《后汉林》二百卷,韦阐《后汉音》二卷,亡。 
  《魏书》四十八卷晋司空王沈撰。 
  《吴书》二十五卷韦昭撰。本五十五卷,梁有,今残缺。 
  《吴纪》九卷晋太学博士环济撰。晋有张勃《吴录》三十卷,亡。 
  《三国志》六十五卷叙录一卷,晋太子中庶子陈寿撰,宋太中大夫裴松之注。 
  《魏志音义》一卷卢宗道撰。 
  《论三国志》九卷何常侍撰。 
  《三国志评》三卷徐众撰。梁有《三国志序评》三卷,晋著作佐郎王涛撰,亡。 
  《晋书》八十六卷本九十三卷,今残缺。晋著作郎王隐撰。 
  《晋书》二十六卷本四十四卷,讫明帝,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虞预撰。 
  《晋书》十卷未成,本十四卷,今残缺。晋中书郎硃凤撰,讫元帝。 
  《晋中兴书》七十八卷起东晋。宋湘东太守何法盛撰。 
  《晋书》三十六卷宋临川内史谢灵运撰。 
  《晋书》一百一十卷齐徐州主簿臧荣绪撰。 
  《晋书》十一卷本一百二卷,梁有,今残缺。萧子云撰。 
  《晋史草》三十卷梁萧子显撰。梁有郑忠《晋书》七卷,沈约《晋书》一百一十一卷,庾铣《东晋新书》七卷,亡。 
  《宋书》六十五卷宋中散大夫徐爰撰。 
  《宋书》六十五卷齐冠军录事参军孙严撰。 
  《宋书》一百卷梁尚书仆射沈约撰。梁有宋大明中所撰《宋书》六十一卷,亡。 
  *********志第二十九 经籍三 子 
  《晏子春秋》七卷齐大夫晏婴撰。 
  《曾子》二卷目一卷。鲁国曾参撰。 
  《子思子》七卷鲁穆公师孔亻及撰。 
  《公孙尼子》一卷尼,似孔子弟子。 
  《孟子》十四卷齐卿孟轲撰,赵岐注。 
  《孟子》七卷郑玄注。 
  《孟子》七卷刘熙注。梁有《孟子》九卷,綦毋邃撰,亡。 
  《孙卿子》十二卷楚兰陵令荀况撰。梁有王孙子一卷,亡。 
  《董子》一卷战国时董无心撰。 
  《鲁连子》五卷、录一卷鲁连,齐人,不仕,称为先生。 
  《新语》二卷陆贾撰。 
  《贾子》十卷录一卷。汉梁太傅贾谊撰。 
  《盐铁论》十卷汉庐江府丞桓宽撰。 
  《新序》三十卷录一卷。刘向撰。 
  《说苑》二十卷刘向撰。 
  《扬子法言》十五卷、解一卷扬雄撰,李轨注。梁有《扬子法言》六卷,侯苞注。亡。 
  《扬子法言》十三卷宋衷注。 
  《扬子太玄经》九卷宋衷注。梁有《扬子太玄经》九卷,扬雄自作章句,亡。 
  《扬子太玄经》十卷陆绩、宋衷注。 
  《扬子太玄经》十卷蔡文邵注。梁有《扬子太玄经》十四卷,虞翻注;《扬子太玄经》十三卷,陆凯注;《扬子太玄经》七卷,王肃注。亡。 
  《桓子新论》十七卷后汉六安丞桓谭撰。 
  《潜夫论》十卷后汉处士王符撰。梁有王逸《正部论》八卷,后汉侍中王逸撰;《后序》十二卷,后汉司隶校尉应奉撰,《周生子要论》一卷,录一卷,魏侍中周生烈撰。亡。 
  《申鉴》五卷荀悦撰。 
  《魏子》三卷后汉会稽人魏朗撰。梁有《文检》六卷,似后汉末人作,亡。 
  《牟子》二卷后汉太尉牟融撰。 
  《典论》五卷魏文帝撰。 
  《徐氏中论》六卷魏太子文学徐干撰,梁目一卷。 
  《王子正论》十卷王肃撰。梁有《去伐论集》三卷,王粲撰。亡。 
  《杜氏体论》四卷魏幽州刺史杜恕撰。梁有《新书》五卷,王基撰;《周子》九卷,吴中书郎周昭撰。亡。 
  《顾子新语》十二卷吴太常顾谭撰。《通语》十卷,晋尚书左丞殷兴撰;《典语》十卷、《典语别》二卷,并吴中夏督陆景撰。亡。 
  《谯子法训》八卷谯周撰。梁有《谯子五教志》五卷,亡。 
  《袁子正论》十九卷袁准撰。梁又有《袁子正书》二十五卷,袁准撰;《孙氏成败志》三卷,孙毓撰;《古今通论》二卷,王婴撰;《蔡氏化清经》十卷,松滋令蔡洪撰;《通经》二卷,晋丞相从事中郎王长文撰。 
  《新论》十卷晋散骑常侍夏侯湛撰。梁有《杨子物理论》十六卷,《杨子大元经》十四卷,并晋徵士杨泉撰;《新论》十卷,晋金紫光禄大夫华谭撰;《梅子新论》一卷。亡。 
  《志林新书》三十卷虞喜撰。梁有《广林》二十四卷,又《后林》十卷,虞喜撰;《干子》十八卷,干宝撰;《闳论》二卷,晋江州从事蔡韶撰;《顾子》十卷,晋扬州主簿顾夷撰。亡。 
  《要览》十卷晋郡儒林祭酒吕竦撰。 
  《正览》六卷梁太子詹事周舍撰。梁有《三统五德论》二卷,曹思文撰,亡。 
  《诸葛武侯集诫》二卷 
  《众贤诫》十三卷 
  《女篇》一卷 
  《女鉴》一卷 
  《妇人训诫集》十一卷 
  《娣姒训》一卷 
  《曹大家女诫》一卷 
  《贞顺志》一卷 
  右六十二部,五百三十卷。通计亡书,合六十七部,六百九卷。 
  儒者,所以助人君明教化者也。圣人之教,非家至而户说,故有儒者宣而明之。其大抵本于仁义及五常之道,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咸由此则。《周官》: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人,其四曰儒是也。其后陵夷衰乱,儒道废阙。仲尼祖述前代,修正六经,三千之徒,并受其义。至于战国,孟轲、子思、荀卿之流,宗而师之,各有著述,发明其指。所谓中庸之教,百王不易者也。俗儒为之,不顾其本,苟欲哗众,多设问难,便辞巧说,乱其大体,致令学者难晓,故曰“博而寡要”。 
  《鬻子》一卷周文王师鬻熊撰。 
  《老子道德经》二卷周柱下史李耳撰。汉文帝时河上公注。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汉长陵三老丘望之注《老子》二卷,《汉》徵士严遵注《老子》二卷,虞翻注《老子》二卷,亡。 
  《老子道德经》二卷王弼注。梁有《老子道德经》二卷,张嗣注;《老子道德经》二卷,蜀才注。亡。 
  《老子道德经》二卷钟会注。梁有《老子道德经》二卷,晋太傅羊祜解释;《老子经》二卷,东晋江州刺史王尚述注;《老子》二卷,晋郎中程韶集解;《老子》二卷,邯郸氏注;《老子》二卷,常氏传;《老子》二卷,孟氏注;《老子》二卷,盈氏注。亡。 
  《老子道德经》二卷、音一卷晋尚书郎孙登注。 
  《老子道德经》二卷刘仲融注。梁有《老子道德经》二卷,巨生解;《老子道德经》二卷,晋西中郎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