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文学史-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代埃及每个时期都有训言、箴言之类的教谕文学。箴言之类作品多出自统治者之手,甚或出自法老之手,是奴隶主训示其子弟、臣下如何统治人民的教谕;有些则是宣扬立身行事原则的道路格言。后世把教谕文学上溯到古王国时期,《普塔霍蒂普箴言》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大臣普塔霍蒂普到了晚年教诲他的儿子,留下四十多段训诫、箴言,是古埃及教谕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箴言的内容或对象来说,有的讲个人修身养性,有的讲社会道德,有的涉及国家的政治,有的是宗教轮回说教,等等。古代埃及哲人在那些箴言中提出了奴隶主贵族阶级的道德标准,它的目的在于巩固奴隶制社会。从下面几条普塔霍蒂普箴言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道德观念:
若要被人称赞,就应避开贪婪,不要同它友善,它是一种顽症,是种种坏事的动因,是一切恶行的根源。
这是反对贪婪、欲念、贪得无厌的行为的。然而,一切剥削者都是贪婪的。他们一定要从被剥削者身上榨取更多的东西,只要能做到,就决不会罢手。这里反对的只是不要侵夺别的奴隶主的利益。下面的一段箴言是讲富贵者怎样保持富贵的一条重要经验的:
倘若你成了高贵者、富裕者,不要忘记被人轻视的穷困的日子。
剥削阶级之中,权力和财富总是处于不断的动荡和再分配之中,你要保持它,就要有节制,要居安思危,不忘当年的贫困日子。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经验的总结,在阶级社会中总带有阶级性。但也有一些阶级性不太明显,它总结了人们长期积累下来的实践经验和智慧。如以下三段:
遇事要思考后再去做,不经考虑的举止必将贻笑大方;行事不要傲慢自大,讲话要和颜悦色;宽厚能够克服艰难,暴躁必将搅浑生活。
莽撞者对忠告充耳不闻,视愚昧为有知,视损失为得利,把坏话当作自己的营养品,他所做所为既胡乱而又盲目。
不要被你的知识欺骗,向愚者求教要和向智者求教一样。学问无止境,谁也达不到它的顶峰,没有一个学者能对某门科学不断言。有价值的话比绿宝石还不易找到,尽管这样,你或许在推着磨的女奴手上发现了它。
这三段话,一段讲办事应三思而后行,不可草率,劝戒人不要骄傲,要宽厚;一段讲忠言逆耳,否则会是非不分;一段讲学无止境,应不耻下问。这里,我们可以从“你或许从推着磨的女奴手上发现了它”这句话中看出,这些箴言是出自奴隶主的口吻,但它所述的道理还是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的。
赫提三世箴言带有政治含义。约在公元前2200年前后,处在人民起义的前夕,国王赫提三世告诫他的儿子赫提四世说:
国王对他周围的人了如指掌;倘若他阅历深,见识广,就可以避免受骗上当,他可以原原本本地认识事物。
不论是伟人之子,还是卑贱者之子,你必须任人唯贤。
你最好仁爱为怀,办事尽力,人们会在心中竖起爱的丰碑。你做了好事,人们对你的恩情永志不忘,并为你祝福,愿你健康长寿。
这些箴言是讲统治经验的。从最高统治者应具备的修养,讲到用人的原则,应当具备的作风、品德等。看来,这位赫提不仅要把王位社稷交给儿子,而且教给他全部保持这个王位社稷的经验,用心是很苦的。
还有些箴言,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和古埃及的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这种集宗教、道德于一身的箴言文学,为奴隶主利益服务的性质是反映得很清楚的:
人们是拉神的奴仆,他引导人们走上正道。是拉神根据自己的样子缔造了人类;当他听到人们的诉苦和哭泣,为他们创造了世上的一切,为他们安排了监护他们的领导者,拉着他们中弱者的手前进。
古代埃及的箴言文学因为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而得到广泛的传播,大量范本从各个时期保存下来。值得注意的是,在后世著名的《所罗门智训》里,可以看到古埃及大臣兼作者普格霍蒂普和他的前辈哲人阿曼努艾鲁所写箴言的痕迹。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三节 故事
故事这种文学形式,始终为古代的或现代的埃及人所喜爱。埃及古代故事起源于人民的口头创作,到中王国时期,随着人们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随着文学事业的大发展,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也增多了。这些故事大都叙述主人公的游历冒险事迹,情节曲折。它表明了当时埃及跟海外邻邦往来日益增多。有些故事与历史事件有关,而有些则是虚构的。故事的开头,一般都有“从前有个时候”的那种笼统的年代。
中王国时期第十王朝的《能说善道的农夫的故事》(注:这个故事的情节,说法很多,大同小异。这里根据《法老时代的埃及文明》一书(埃及教育部审定高二〔文科〕读本,1955年)。)(又译《有口才的庄稼人的故事》),是故事体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这个故事说一个农夫从瓦迪·奈泰隆赶着驮盐巴的驴子到附近的村子去卖盐,半道上被仗势欺人的大官的仆从抢光,还遭到一顿毒打。这个农夫到衙门里告状,审判官面对能言善辩、巧于词令的农夫无可奈何,于是将这椿公案转呈法老。法老下旨不予断决,除非这个农夫能提出有理有据、说服力更强的辩词。农夫靠了自己的机智和辩才又作了申诉,最后法老宣判农夫告得有理,命令惩办那个抢劫者。这个故事被认为是古代修辞的典范,农民的诉苦可谓妙语惊人。尖刻的奚落、巧妙的暗讽都淋漓尽致地揭露了不良的时尚和社会弊端。这个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也刻画了一个聪明智慧的劳动人民的生动形象。
《赛努西故事》是根据发生在第十二王朝初年的历史事件而创作的一部写实作品。故事从王朝创立者阿曼迈哈特一世贺崩的噩耗传出开始。当时由王储赛努西尔特统率的大军正在利比亚沙漠作战。赛努西也是部队将领之一。当他得知法老去世的消息后,非常惊慌,决定立刻逃走。他向东到达阿里什沙漠,在那里转来转去,行踪不定,最后在巴勒斯坦游牧人的一个头人家里歇脚。那个头人为了使他长期住下,将大女儿嫁给他,并分给他一块最好的土地。头人对赛努西的钟爱引起了一些心怀叵测的邻人的嫉妒与仇恨。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相貌威严、英勇非凡的青年,他找到赛努西,并要他离开。两个对手相遇,赛努西向他射了一箭,正中颈部,又上前一斧子结果了他。
后来赛努西就在那里过着优裕而尊贵的生活,直到他的老年。但他思念故土,每次祈祷末了总是暗暗自语:但愿我能回到家园,我最大的侈望莫过于我能葬在我出生的故土。赛努西思念故国的消息传到了宫中,法老宽恕了他,并传旨准他回国。当赛努西回来时,法老欢迎他,款待他,并恢复了他在宫廷的职位。
这个故事真实地描述了当时埃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状况,因为是事实的演义,所以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埃及人由于国力强盛,为了取得更多的奴隶、财富、土地而向外开拓,故事反映了与这种开拓相适应的冒险精神和异域情调,但也提倡热爱故土故国的情操。巴勒斯坦是古埃及人注目的地方,这个故事描写了埃及人在巴勒斯坦生活的真实情景。古埃及人非常喜爱这个故事,长期以来,这个故事一直在他们中间传抄。
中王国时期另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是《遭难水手的故事》(又译《沉舟记》),这是一个饶有风趣和引人入胜的故事。讲一个埃及水手,为完成法老交给的一项使命乘船到远方某地去。中途遇风暴船只沉没,飘到一个没有人烟的荒岛上。醒来后他四处觅食,后来遇到一条大蛇。这条蛇非但没有伤害他,而且最后使他回到了埃及。这是一部虚实结合、想象丰富的作品,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我听到沙沙沙沙的声音,心里不以为是海浪呢,树木折断了,土地也震动了。等我把手从脸上放下时,发现有条大蛇向我爬来。它有三十肘长,它的须也有二肘多长,浑身涂着金,它的眉毛是玻璃色的,它把整个身子盘到我前面来”。描绘大蛇的出现和大蛇本身,写得十分生动、逼真,使人感到它既是一条现实生活中的蛇,又是神话传说中的一条神奇的巨蛇。
在故事情节的处理上,使人感到奇妙的是对巨蛇的拟人化的写法,并把它写得很善良,很仁慈。主人公以自述的口吻说,“它把我 在嘴里,带我到它的洞里去,把我放下来,一点也不伤害我,我身上一点也没有损伤”。甚至巨蛇对他说:“不要害怕,神保全你的生命,把你带到这座遍地是好东西的岛上”。当他将要登船返回埃及时,巨蛇对他说:“平安回家吧,回去看你的女儿,并且给我在你的城里留下一个好名声。这就是我所要向你要求的”。同时给了他许多美好的珍宝。
这个故事表达了美好、善良的感情,读来亲切动人。通篇充满惊险场面和主人公不畏艰难的精神,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水手的生活和埃及人的一片爱国热忱。这种故事的出现,是和埃及在奴隶制下手工业和对外交往的发展,商业活动、探险活动、积极寻求财宝的活动的扩大分不开的。故事中这个人化了的蛇,被写得很善良;它又是神,暗中对探险者给予福佑,这当然是虚构,但却反映了埃及人的愿望。
新王国时期留下了许多曲折离奇的故事。如第十九王朝的《两兄弟的故事》,它描写了昂普、瓦塔兄弟俩不寻常的经历,特别是弟弟遭受了种种挫折和苦难,最后终于报了仇。由于嫂嫂的诬陷,弟弟被迫和哥哥分离,弟弟前往据说是叙利亚的胶树谷。行前告诉哥哥,他的灵魂在那棵胶树所开的花上,他若一旦遇难,要哥哥找到那朵花放进一杯冷水中。弟弟在胶树谷定居,九位神仙给他塑造了一个女子伴他生活。后来这女子被大海追赶、吞没,她又被呈献给埃及法老。由于她的背叛,胶树被砍倒,瓦塔便突然摔倒断气。哥哥前来搭救,在胶树四周徘徊,寻找弟弟的灵魂,后来找到一粒种子,将它投进一杯冷水里。瓦塔复活了,兄弟两人高兴得互相拥抱。后来瓦塔变为一头公牛,又变为两棵贝尔赛阿树,最后投胎到王后,即九位神仙给他塑造的那个女子。法老得子,封他为一国嗣君。法老升天后传位给他。他召集大臣会议,也把王后叫来,当面审问了她。他封哥哥为一国嗣君,他当了埃及王三十年。他病故后,哥哥代替了他的位置。
在这个故事中,弟弟瓦塔是个善良、正直、本份的人物,他虽然多次遭到女人的陷害,多次变形,遭受种种磨难和屈辱,但最终正气得到伸张,他得以报仇雪耻。弟弟的形象影射了古代植物与水之神、自然界死而复苏之神奥西里斯。奸诈的女人屡次要置他于死地,他却如种子得水,复苏萌生。这说明正直、善良是任何时候也扼杀不了的,事物发展的趋势总是善良战胜邪恶,正直克服诡诈。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埃及人善恶是非的道德观念。这篇故事想象丰富,情节起伏,读来颇引人入胜。这个时期,其他著名故事还有《倒霉的王子》、《占领尤巴城》、《关于真理和非真理的故事》等。
新王国时期另一个突出的文学体裁是纪实的旅行记。著名的《威纳蒙旅行记》(一译《韦南门的航行》)完成于第二十王朝的末期,它叙述阿蒙神庙大祭司哈雷侯尔派威纳蒙前往腓尼基毕布鲁斯城采购木料的故事。威纳蒙在叙利亚的一个地方被窃,钱被人偷走;他虽然预先交付了款项,而毕布鲁斯的长官却不给他木材。在回来的路上他经过死里逃生飘到塞浦路斯岛,又被岛上居民抓住;他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得以逃脱。当时埃及国力衰落,内外困难重重,因而威纳蒙的公务旅行充满了艰难,蒙受了屈辱和不幸。
许多埃及古代故事既有写实的一面,往往还揉进一些古老的传说,这些传说也是各国民间文学所共有的,它深刻地影响着埃及古代的和现代的民间文学。
总之,古代埃及文学源远流长,它是古埃及文明的反映。尽管它离我们年代久远,可供参考的史料不多,但它仍以雄辩的事实,说明古埃及文学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它丰富了世界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二章 古巴比伦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巴比伦位于美索布达米亚的中心地带,正当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接近点上,是世界人类文明最古的发源地之一。远在公元前四千纪,这里就先生出现了一些城邦,其中最主要的是苏美尔和阿卡德。公元前十九世纪初叶,来自叙利亚草原的一支游牧部落占据了巴比伦城,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十八世纪第一王朝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时国势强大,出现了经济、文化、科学繁荣的局面。巴比伦城作为当时两河流域的政治、商业、文化的中心,一直持续了近两千年之久。
美索布达米亚,北部多山,南部为冲积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当地一年四季偏旱,农作物主要靠人工灌溉,但每年春季河水泛滥时又往往造成灾害。这种特殊的自然条件,对人民生活和文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巴比伦文学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的一部分。它的起源可追到远古的苏美尔和阿卡德文明时期。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曾创造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苏美尔人用自己创制的楔形文字保存下来不少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渗透着浓厚的宗教观念,表现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其中关于吉尔伽美什的英雄传说、关于大洪水的神话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两河流域一些民族的文学产生了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