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亚非文学史 >

第30部分

亚非文学史-第30部分

小说: 亚非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朴趾源的《田家》诗朴素而真实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和他们的贫困。著名浪游诗人金炳渊(又名金笠,1807…1864)的讽刺汉文诗,始终贯穿着对统治阶级的嘲弄和对人民命运的同情。他的《青山倒水来》、《嘲两班儿》等诗都深为群众所喜爱。 
  丁若镛(字美庸、颂甫,号茶山、与犹堂,1762…1836),是李朝末期的一位杰出的汉文诗人、思想家和学者。出身于两班家庭,少年时代就好学多才,有“少年诗人”的美誉。青年时代广读经书,精通汉诗汉文,与实学家交往,立下了发展实学思想的大志。二十二岁中进士,进入宦途,本想借此伸展改造社会的抱负,却反遭诬陷,被贬流放长达十八年之久。1818年被释回乡,专事写作直至逝世。 
  丁若镛是朝鲜实学思想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实学先驱的优秀治学传统,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语言、历史、地理、物理、医学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丁若镛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特别强调文学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他在《寄渊儿》的一封信中说:“不忧君爱国,非诗也。不伤时愤俗,非诗也。非有美刺劝惩之义,非诗也。故志不立,学不醇,不闻不道,不能有致君泽民之心者,不能作诗。”由此可见,他是将文学创作看作是变革现实的一种手段。 
  丁若镛流传下来的诗共有二十三卷,两千五百多首。这些诗歌,有的直接抒发他忧国忧民的情思和他振兴国家、改革现实的宏图大志。如《述志》: 
  嗟哉我邦人,辟如处囊中, 
  三方绕圆海,北方绉高蒿。 
  四体常拳曲,气志何由充, 
  圣贤在万里,谁能豁此蒙。 
  有的诗歌着力描写现实,反映了朝鲜农民的悲惨处境,表现了作家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同情。在《奉旨廉察到积城村舍作》一诗中,诗人用简朴的诗句叙写了积城村一家农户的凄惨生活:他们的“临溪破屋”是“旧灰和雪灶口冷,坏壁透星筛眼豁”;他们的衣着是“青绵敝衾只一领,……儿穉穿襦露肩肘,生来不著袴与袜”。生活如此惨淡,还得为幼子交纳军税,无可奈何中,父母只得诅咒孩子速死来摆脱朝廷的勒索。诗中写道:“大儿五岁骑马答,小儿三岁军官括,两儿岁贡钱五百,愿渠速死况衣褐”。诗歌写得真切感人。丁若镛还在一些诗歌中,揭露和嘲讽了贪官污吏的暴虐和腐败,揭示了朝鲜农民受苦受难的根源。《三吏》中诗人写道: 
  吏打龙山村,搜牛付官人。 
  驱牛远远去,家家倚门看。 
  勉塞官长怒,谁知细民苦。 
  六月索稻米,毒痛甚征戍。 
  德音竟不至,万命相枕死。 
  穷生尽可哀,死者宁哿矣。 
  妇寡无良人,翁老无儿孙。 
  泫然望牛泣,泪落沾衣裙。 
  诗人满含激愤地揭露了封建官僚掠夺人民的罪行,指出他们是朝鲜人民不幸命运的制造者,这是对封建制度有力的鞭挞。 
  除上述作品外,诗人的代表作还有《饥民诗》、《夏日对酒》、《狸奴行》、《哀绝阳》等。 
  丁若镛的诗歌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七言古诗、乐府、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绝句等。他善于在诗歌中塑造不同人物的形象:贫苦的、受剥削的,满含愤怒的农民和农妇;特别是他运用“拟人化”手法,用昆虫走兽来象征反面形象,揭露和批判封建势力的代表者。在抒情诗中,诗人善于运用传统的“托物寓意”手法表达内心的感情,使主客观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十至十九世纪的朝鲜中古文学,继承和发扬了朝鲜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以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深刻反映了中古朝鲜社会的真实面貌,表面了当时朝鲜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是朝鲜人民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它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朝鲜近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二节 朴趾源   
  朴趾源(字仲美、号燕岩,1737…1805)是十八世纪杰出的实学思想家和现实主义文学家。 
  朴趾源出身于汉城两班家庭,幼年丧父,于祖父膝下长大。青年时代聪颖好学,又受到实学先驱思想熏陶,成为思想改革的倡导者。十八岁开始文学创作,即遭到地方当权者的威胁,1769年避居黄海道金川峡务农,1777年迁居更加荒僻的燕岩峡谷,取号燕岩。1780年,地方当权者洪国荣因事流放,朴趾源始获自由。同年,堂兄朴明源为“入燕使节团”正使,向乾隆祝贺七十寿辰,朴趾源应邀陪堂兄前往。途经中国辽东、热河、北京等地,观察了中国社会现实,更坚定了他进行社会改革的决心。1792年,朴趾源首次出仕,任缮工监监役,最后官至襄阳府使。1800年,朴趾源见国内政治形势险恶,无法实现社会改革的理想,1801年托病辞任归家,1805年逝世。 
  朴趾源积极倡导实学思想,反对儒学者们的清谈空论。提出真正的学问在于“实利实用”,使“国利民福”(《咸阳郡兴学齐记》)。主张给农民以土地(《限民名田议》),改进耕作方法(《课农小抄》),促进商品流通和对外贸易,强调要向中国学习(《车制》)。还认为当政者应为“盛农桑、增户口、兴学校、修军政、均赋役、简词讼、息奸猾”而努力(《咸阳郡兴学齐记》)。还将耶稣教理讥为“悖说”、“佛氏糟粕”(《鹄汀笔谈》)。主张四民平等,宣传解放奴婢、允许寡妇再嫁。 
  朴趾源又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文艺主张。他首先强调文学必须反映真实。他说,作家创作应该“一字一句皆切近情理,模写真境”(《蝉桔堂记》),“为文者,惟其真而已矣”(《孔雀馆文稿自序》),“即事有真趣,何必远古抯”(《赠左苏山人》)。还认为,作家应该写出“凡使千百载下,一读而宛然如目击”的东西(《蝉桔堂记》)。在写作方法上强调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要“博采百氏,自成一家,匠心独诣,不师陈腐,奇峭不离真切,朴实而不堕于庸”(《蝉桔堂记》)。在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方面,他提倡应该创作朝鲜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他说,朝鲜民族“民多美俗”,“则字其方言,韵其民谣,自然成章”,这样就能“真机发现……从容理在”(《婴处稿序》)。由此可见,他是把文学创作当做是宣传理想、改造现实的一种武器。 
  朴趾源用汉文进行创作,作品相当丰富。有诗歌《丛石亭观日出》、《田家》、《一鹭》等四十二首,有收集在《放璚阁外传》中的九个短篇小说,以及被誉为“实学全书”的《热河日记》等。 
  朴趾源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青年时代他先后创作了九个短篇小说:《广文传》、《闵翁传》、《金神仙传》、《虞裳传》、《马驵传》、《秽德先生传》、《两班传》、《易学大盗传》、《凤山学者传》(后两篇已失传)。在这些作品中,朴趾源一方面揭露现实、抨击权贵;一方面对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广文传》是朴趾源第一部作品,这里,他用对比的手法,写了一夜挥霍五千两金银以嫖妓的丰原君,又写了一群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乞童,从而展示了朝鲜十八世纪商业资本和两班官僚相勾结的城市生活画面。《闵翁传》中,作者通过没落贵族闵翁的口,指出两班阶级只不过是“头黔目荧”、“口大运拳”、“身长七尺”、“损稼害谷”的“蝗虫”而已。讽刺了两班阶级的寄生和没落。而在《秽德先生传》中,作者赞扬了“日负里中粪以为业”的劳动者严行首,说“其处身也,至鄙污,而其守义也,至抗高”,刻画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高贵品质。 
  《两班传》是朴趾源早期创作最优秀的一个短篇。他生活的时期,寄生的两班贵族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尖锐问题。据统计,每年大概有十万左右的两班儒生,长途跋涉去京城赴试。这些人无所事事,不劳而获,还横行霸道、肆意掠夺。朴趾源对如此种种现实作了典型概括,创作了讽刺小说《两班传》。小说写一个穷困的两班,无法养活自己,靠借贷官粮维持生计。最后不得不向一个富裕的庶民出卖两班头衔以偿还千石欠粮。立具契约时,必须写明两班阶级的礼仪和应享受的特权。实际上,这些礼仪和特权,正是两班阶级的种种罪恶与暴行。庶民见此条文,便转身拂袖而去,从此再也不提买两班头衔的事了。 
  在这篇小说中,朴趾源着重描写了买卖两班头衔、书写契约这戏剧性情节,揭露和嘲讽两班阶级的虚伪性和寄生性。两班贵族“不耕不商”,过着虚伪、无聊的“目视鼻端”、“细嗽嚥津”、“盥无擦拳”(注:“细嗽咽津”意思是咳嗽要咳得轻,唾液要咽下肚里去;“盥无擦拳”意思是洗脸不要擦拳。)的生活,有的靠着文官的二尺红牌而“百物备具”、“室珥冶妓”,“庭谷鸣鹤”(注:“室珥冶妓,庭谷鸣鹤”,意思是家有美妓,院养鸣鹤。);有的横行乡里,享有剥削和压迫群众“先耕邻牛,借耘里氓”(注:“先耕邻牛,借耘里氓”,意思是拿邻家的牛耕自己的田,要村里的平民百姓为自己的田地除草。)“灰灌汝鼻,晕髻汰鬓”(注:“灰灌汝鼻、晕髻汰鬓”,意思是可以拿灰灌他的鼻孔,拽他的髻,拔他的鬓发。)的特权。小说结尾处,朴趾源大胆地概括了两班阶级的实质,指出他们就是窃国盗民的“强盗”。与此同时,小说还描写了庶民对两班阶级思想认识的转变过程。开始,庶民视两班为“神仙”,慕其“尊荣”,自愧“卑贱”;以后感叹“两班只如此而已耶?”最终批评自己欲买两班头衔是“孟浪哉,将使我为盗耶?”随即掉头而去,“终身不复言两班之事”。小说通过庶民对两班阶级从羡慕到蔑视过程的描写,揭示了一个客观的历史规律:两班阶级已日暮途穷,再也没有别的出路了。 
  朴趾源创作的第二时期主要是写作《热河日记》。这时他的思想更宽广深沉,艺术表达也更圆润纯熟。《热河日记》是作者出使中国后陆续写作直至1793年最后完成的庞大著作。全书共二十六卷,包括日记体(如《渡江记》)、政论文(如《车制》)和两篇短篇小说。它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风俗、制度、历史、古迹、文化等各个方面,反映了作家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是一部体现作家思想的“实学全书”。 
  《热河日记》描述了作者在中国旅途的见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风貌。作者在介绍中国水陆交通、物产、商品、房舍建造情况的同时,也联系朝鲜现实进行评论。作品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要使祖国迅速地繁荣富强。由于这部著作中强烈主张改革的思想,曾被封建统治者列为禁书,不评刊行,直到二十世纪才能问世。 
  《热河日记》中最重要的作品是短篇小说《虎叱》和《许生传》。 
  作者说,《虎叱》是自己在中国某店铺墙壁上抄录的一篇文章。其实这只是他对付审查的一种手段。《虎叱》创作的目的,他自己说得很清楚:“篇本无题,今取篇中‘虎叱’二字为目,以俟中州之清焉”。一个“清”字就表明,他要批判社会的陈腐,盼望国家的新生。 
  小说用拟人化的讽刺手法,写一只“食狗则醉、食人则神”的老虎,对“五味俱存”的“硕德之儒”北郭先生十分垂涎。然而当它悉知“天子嘉其义”的北郭先生与“天子嘉其节”的寡妇东里子肮脏关系和目睹北郭先生的卑鄙言行后,觉得“儒乎臭矣”,不愿作食。进而又从北郭先生谈到一班“谈理论性”的腐儒,揭露他们原来是些“呼钱为兄、杀妻求将”的两班刀笔吏。他们运用一种特殊的凶器——“吮柔毫,合胶为锋,体如枣心,长不盈寸,淬以乌贼之沫,纵横击刺”,在这如刀,如斧,如枪,如砲的利器之下,人民丧生,“百鬼夜哭”。朴趾源通过老虎之口,怒斥两班儒生虚伪狡诈,残无人道,乃“天下之巨盗,仁义之大贼”也。文章叙、议结合,泼辣锋利。 
  《许生传》是体现作家社会改革理想的一部小说。他说这也是从中国一个叫玉匣的地方听来的故事。 
  小说中的许生是一个聪明、坚强、能干、爱国的两班先生知识分子。他读书七年,毅然辍学经商,获巨款后即给当时被称为“边山群盗”的起义农民,“娶妻树屋、买牛耕田”。然后将他们带上“无人岛”,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伐树为屋、编竹为篱”,使“无人岛”“百种硕茂”,人人丰衣足食。继而又进行文化、礼貌教育,树立文明道德风尚,将“无人岛”建设成为一个没有阶级、没有租税、人人平等、文明礼貌的理想社会。 
  小说还写了许生和李浣的一场冲突。李浣是身负国家重任的御营大将,实际上却是一个空谈爱国的庸碌无能的软骨之辈。许生对之严词斥责更欲抽剑斩杀。吓得李浣夺门而出,仓惶逃窜。 
  从上述故事可以看出,朴趾源对待人民和封建阶级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他要解放农民、消灭剥削、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使国富民强,这体现了他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而对封建统治阶级则发出了大胆的挑战和无情的抨击,矛头所向直指当时腐朽的李朝封建制度。但作者在《许生传》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蓝图,在当时还是一个不能实现的“乌托邦”。朴趾源自己还不能指出一条通往未来世界的正确途径,生活的现实也不能提供实现理想的物质基础,其原因是由于作家世界观的局限和时代的条件还不成熟。 
  朴趾源的短篇小说短小精练,内容充实,形象鲜明,主题明朗。它具有两大特点:第一,小说带有政论性,叙述与评论相结合,故事曲折生动,说理深刻透辟,有力地宣传了作家的实学思想;第二,运用讽刺手法塑造反面人物形象,给予揭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