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亚非文学史 >

第38部分

亚非文学史-第38部分

小说: 亚非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族解放斗争。除上面提到的巴鲁迪、雅齐吉外,还有埃及作家、演说家阿卜杜拉?奈迪姆(1854…1886),叙利亚作家艾迪卜?伊斯哈格(1856…1885),哲马伦丁(1839…1898)和埃及著名政论家阿卜杜拉?拉赫曼?卡瓦基比(1849…1902)等。 
  随着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现,这就要求作家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用以反映周围生活和日常事务,于是产生了杂文。它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而在古代只有论文,冗长沉闷,读来费时费力。后来杂文的形式日臻完美,又有了政治性杂文和文艺性杂文。十九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头十多年,出现了许多具有战斗性的政论文,提出了尖锐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对社会生活影响很大。 
  十九世纪末,在埃及出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是这一运动的重要思想基础。埃及资产阶级于1907年成立了新祖国党,并提出了结束英国军事占领和实施宪政等改良主义的政治纲领。与此同时,为当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启蒙运动,也蓬勃开展而趋于高潮。 
  这个时期比较杰出的作家有伊斯兰教维新派代表人物穆罕默德?阿卜杜,他反对保守顽固的旧传统,主张创立一个维新的、提倡“自由”的伊斯兰学派。他的主要著作有《论一神教》(1897)和《伊斯兰教、基督教与科学和文明》(1902)。他注释了由谢里夫?赖迪编辑的《修辞坦途》和赫迈扎尼的《玛卡梅韵文故事》。他的文章散见于埃及的报刊杂志,风格典雅,雄浑有力。他的思想和文风对当时和后来的作家都有较大的影响。另一个著名作家是卡西姆?艾敏(1865…1908),他从欧洲回来后即加入民族独立运动的行列,以维护女权而出名,著有《妇女的解放》(1899)和《新女性》(1906)。他认为必须使妇女得到解放,埃及社会才会进步,才能从外国统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他的文风平静明晰,文字精当;注重论据,说理性强。 
  本世纪初,在埃及还有两位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人物,人们也把他们纳入优秀作家之列。他们是政治家、演说家穆斯塔法?卡米勒(1874…1908)和赛阿德?宰额鲁勒(卒于1927年),他们的散文洋溢着追求独立解放、和爱国主义的思想。他们的演说词和政论文,成了阿拉伯近代文学的宝贵财富。作家杰尔吉?宰丹(1861…1914)和叶阿古卜?赛鲁夫(1852…1927),原籍黎巴嫩,后来长期在埃及定居。他们除了办报刊杂志外,还有大量著述。他们的有关历史的、社会的、宗教的作品在本世纪头几十年有较大的影响。 
  埃及作家穆斯塔法?曼法鲁蒂(1876…1924)的作品朴实无华,感情细腻。他著有《观点集》三卷,这是作家从1910年至1920年发表在报刊上的社会性杂文的汇编;还著有小说集《泪珠集》,取材于现实生活或法国的文学作品,多数故事蒙上一层悲戚哀伤的色彩,读后令人伤心落泪。曼法鲁蒂在其作品中同情不幸者的苦难,主张用某些改良的办法来改善贫苦者的悲惨生活;对某些社会弊病的揭露还是比较深刻的。曼法鲁蒂的作品注意措词和语言的音韵和谐,通顺畅达,颇受欢迎。尽管他有某些不足之处,他仍是本世纪初埃及的杰出的文学家,他给阿拉伯文学留下的许多优秀作品,至今仍在阿拉伯各国流传。 
  纵观阿拉伯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阿拉伯各国人民过去和现在,都有许多共同点。他们的祖先创造了高度发展的阿拉伯文化,各个时期的阿拉伯人,都为维护、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尽管他们使用着不同的方言,却都保持长期发展起来的统一的文学语言,不过,由于各个国家不同的具体的历史条件,民族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处于领导地位的埃及,在发展新文艺运动中是领先的。紧接着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长期以来都是一个整体的黎巴嫩和叙利亚加入了新文艺运动。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起,伊拉克也作为一个新成员出现。至于马格里布(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阿拉伯半岛,除个别作家、诗人外,一般说来,新文学的发展是比较晚的。阿拉伯近代文学从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初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过程,这个漫长的时期,也可以说是为阿拉伯现代文学的建立作准备的时期。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二节 巴鲁迪   
  迈哈穆德·萨米·巴鲁迪(1838…1904)是埃及近代著名诗人,近代阿拉伯诗歌复兴运动的先锋。 
  巴鲁迪生于开罗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双亲都是塞加西亚人,是麦马立克的后裔。父亲曾是朝廷的大官。巴鲁迪七岁丧父,由家人悉心抚养成长。完成初等教育后,十二岁入军事学校(注:在当时,主要由塞加西亚人和土耳其人等民族组成的埃及统治阶级,以将其子弟送入军校培养为荣,以便日后占据国家要职。)。1854年末,巴鲁迪从军校毕业,成了一名青年军官。然而,他酷爱文学,醉心于阿拉伯诗歌,他开始了另一领域的工作。他首先是学习阿拉伯古典诗歌,背诵了许多古代著名诗人的作品,然后模仿着古人的作品练习作诗。 
  当时的埃及,正处于穆罕默德?阿里之后的收缩、萧条时期。阿拔斯一世为了取悦于土耳其奥斯曼苏丹,采取了解散军队、关闭学校等措施。他的后继者赛义德更甚于此,进一步把西方资本引进了埃及,给埃及人民套上了一条沉重的锁链。从另一方面说,在埃及土地上,已播下必将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种子,一场轰轰烈烈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迟早会产生。这就是巴鲁迪早期生活的时代,这对他后来的生活、创作道路是有很大影响的。 
  巴鲁迪不欣赏同时代的矫柔造作的诗歌,更鄙弃当时衰落时代的低劣诗歌,那些作品与中古时期的阿拉伯诗歌不能相比。怀着超越当代的诗歌、达到古代诗歌水平的远大抱负,巴鲁迪阅读了大量的古诗,熟悉了古诗,并且掌握了古诗的特征。嗣后,他感到自己需要有一种新的生活和环境以利于创作,于是他来到君士坦丁堡。 
  巴鲁迪在土耳其外交部工作之余,钻研了波斯文学和土耳其文学,并在君士坦丁堡的图书馆里阅读了许多古代阿拉伯诗集。 
  1863年埃及统治者伊司马仪访问君士坦丁堡,认识了巴鲁迪,不久巴鲁迪成了他的幕僚,一起回到埃及,委以重任。巴鲁迪自土耳其回到埃及后,不断受封晋升,平步青云。他沉浸在安谧、幸福之中,享受和嬉戏成了他生活中的主调。 
  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埃及派军队支持土耳其,巴鲁迪参加了这次战争。他写诗歌表达了战争带来的苦难和他对祖国的怀念。 
  巴鲁迪回国后,适逢埃及民族运动迭起,他热烈支持这个运动。他怀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决心赶走外国侵略者,恢复祖先创造的光荣业绩。 
  1879年伊司马仪的长子陶菲格上台,他是外国资本家的更加驯服的走狗,他残酷镇压民族革命运动,疯狂逮捕爱国人士,陶菲格的种种倒行逆施极大地激怒了埃及人民,人民的反抗浪潮再度高涨。在反对英法控制和伊司马仪卖国政策的斗争中,1879年1月埃及出现了第一个政党——祖国党,巴鲁迪是主要领导人之一。1882年2月,祖国党人组成新政府。巴鲁迪任首相,拟定了新的施政纲领。内阁中的外国人全被辞退。 
  革命的风暴使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感到惊慌,他们使用各种卑鄙手段,企图扼杀祖国党政府。1882年7月,英国入侵埃及,埃及人民抗击英军失败。巴鲁迪和其他领导人被放逐到锡兰。 
  巴鲁迪在流放地待了十七年。他写下了许多诗篇,反映了他的孤独痛苦和内心的创伤。他在那里学会了英语,编选了阿拉伯古代诗歌,选了三十个诗人的作品辑成《古代诗选》。1900年巴鲁迪获赦回到埃及。 
  巴鲁迪开始了新的生活,他在开罗的家成了当时文学家、作家、诗人聚会的地方。巴鲁迪于1904年去世。他的遗孀主持出版了《巴鲁迪诗集》两卷和他编选的《古代诗选》四卷。 
  巴鲁迪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他的经历,形成了他的个性和他的文学特征。首先,他以自己的塞加西亚的血统而自豪,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要求重现和恢复祖先创造的光荣。他阅读、吟咏了大量的中古阿拔斯王朝时期、伊斯兰时期以至贾希利叶时期的诗歌,豪情壮志受到鼓舞而愈益增强。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先的光荣,祖国的光荣,这种光荣已为埃及考古学的发现所证实。巴鲁迪的这种思想感情在他的激情、自豪诗中处处有所表现。比如他在描绘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时写道: 
  问问基泽大建筑, 
  了解你所不曾知。 
  千年百载尽逝去, 
  战胜风侵真稀奇。 
  尽管灾难无数计, 
  嵬嵬巨塔旷野立。 
  历史见证俱安在, 
  展示建者大业绩。 
  民族盛衰多变易, 
  时代更替不停息。 
  雄伟壮丽金字塔, 
  异口同声大奇迹。 
  狮身人面兽真奇, 
  屈膝匍匐卧在地。 
  怎么建造是学问, 
  亚当子孙有能力。 
  巴鲁迪的创作,除了向阿拉伯古典文学汲取思想、艺术方面的营养外,他后来学习的波斯文学、土耳其文学以及英国文学对他也是有影响的。他的军职使他有机会去欧洲,亲眼看到那里的现实生活,无疑也为他接触欧洲的文艺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切使巴鲁迪的创作基础——不论是思想的或艺术的——更加扎实。就象中古阿拔斯王朝时期的诗人一样,他以坚实的古诗基础,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艺术精华,从而使阿拉伯诗歌日臻完善而达到高峰。外国文学对巴鲁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作品思想内容的革新上,这在他同时代的其他埃及诗人身上是看不到的。巴鲁迪的诗歌创作虽倾向于古典文学,表现传统的主题,但他绝不是一个守旧的复古的模仿诗人,而是站在时代的前列、积极创新的诗人。他涉猎过当代的文学,了解国内的文学状况。他观察了国家的民族的种种情况,并以自己的生活实践为基础,通过艺术创作,使传统的阿拉伯古典诗歌重放光华,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开创了阿拉伯诗歌一代新风,是阿拉伯诗歌复兴的先驱。 
  环境的影响对巴鲁迪的创作来说是很显著的,他一生的经历是曲折的。他的身分和职务与国家的、民族的重大政治事件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他的宦海沉浮,生活波折是紧密地与民族斗争联系在一起的。诗言志,巴鲁迪正是用他的诗歌表达了个人的和民族的感情,反映了环境的色彩和时代的精神。 
  在阿拉比革命之前,巴鲁迪的生活是恬静而自在的,他写了爱情诗、吟酒诗、抒情写景诗,反映了生活中的嬉戏和欢乐,描摹了埃及的景色和埃及土地上的草木鸟虫。写景写物,造意深刻。有一首描写枝头棉花的小诗,读来饶有风趣,韵味深长。《咏棉》吟道: 
  朵朵棉花金灿灿, 
  恰似娇娘美服扮。 
  棉桃碧绿如宝石, 
  花朵绽开星烁闪。 
  黧黑干条土里扎, 
  绿色枝杈四下展。 
  每每瞥见这瑰宝, 
  实现希望在眼前。 
  巴鲁迪主张进行社会改革,造福于民。幻想采取折中的办法、既忠于埃及王室、又不违背人民的意愿来处理埃及的内外事务。但事与愿违终于爆发了来势凶猛的人民起义,英、法帝国主义为此进行干与。巴鲁迪深感事态的危急与严重,曾想告退隐居,以免兵燹四起,生灵涂炭。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我忠告民众,战争是一场悲剧,事情或许不象所想象那样的顺利。”巴鲁迪暗自担心,外国干涉会导致埃及丧失独立,革命者遭到不幸,他的考虑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过革命形势的发展对他触动极大,他用诗句表明了他同人民一起的心迹:“他们违背我的主张,发动了起义。他们本应听我的劝告,但事情已无可挽回,是件好事或坏事不再是秘密。他们若呼唤、号召我,我就响应,我的秉性是实现理想,信守诺言。”巴鲁迪言行一致,一旦民族运动兴起,他就站到运动一边,从内心响应革命的召唤,从心底吼出《巴鲁迪鼓动革命》: 
  民众啊,奋起吧! 
  珍惜宝贵的年华, 
  以各种方式和途径, 
  去争得我们的利益。 
  你们人多势众, 
  怎能容忍耻辱? 
  怎能表示无可奈何? 
  重复“我们总归真主”? 
  真主恩德广照大地, 
  你们怎能在屈辱中渡日? 
  我看果子已成熟, 
  采撷的时刻已到, 
  有锋利的砍刀该多好啊! 
  你们若不是缄默无声的死人, 
  就应该奋起投入战斗, 
  把侮辱、欺压统统铲掉。 
  我呼吁、我号召…… 
  ………… 
  巴鲁迪对比祖国的过去和现在,为国家的衰弱、涣散而忧虑,深切地感到应该以斗争去求得民族的独立,改变埃及的现状,他在许多诗行里阐述为什么要进行革命。在一首《起义的原因》诗里写道:  在安谧、宁静之后, 
  埃及时运不济, 
  王室基础动摇, 
  混乱、腐败比比皆是。 
  敲诈、欺凌,农民不得不抛弃土地, 
  破产、倒闭,商人不得不停止生意。 
  恐怖笼罩了一切, 
  时到子夜,青年还未能入睡。 
  唉,沉睡的埃及! 
  假若没有祖先的荣耀、业绩, 
  我们还有什么可说? 
  我对埃及的过去感到满意, 
  但她现在的处境不妙, 
  我生活在埃及并不感到幸福。 
  虽然我可以在别的地方 
   实现我的愿望, 
  但那儿不是我的同胞。 
  不管灾难多么严重, 
  再有两个月,结果终将揭晓。 
  诗人在另一节诗里强烈地表现了对外国统治者的愤恨和对祖国命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