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01老子想尔注 >

第6部分

01老子想尔注-第6部分

小说: 01老子想尔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之所处荆棘生。
  
  天子之军称师,兵不合道,所在淳见煞气,不见人民,但见荆棘生。
  
  故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诚也。为善至诚而已,不得依兵图恶以自强。
  
  果而勿骄。
  
  至诚守善,勿骄上人。
  
  果而勿矜。
  
  至诚守善,勿矜身。 果而勿伐。
  
  至诚守善,勿伐身也。
  
  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
  
  至诚守善,勿贪兵威,设当时佐帝王图兵,当不得已而有,勿甘乐也,勿以常为强也。风后佐黄帝伐蚩尤,吕望佐武王伐纣,皆不得已而为之耳。
  
  物壮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
  
  闻道不能行,故老,老不止,早已矣。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不处。
  
  兵者非道所喜,有道者不处之。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左右,契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重明其凶事也。
  
  不得已而用之。
  
  前章已说之也。
  
  恬惔为上,故不美。
  
  道人恬惔,不美兵也。 若美,必乐之,是煞人。夫乐煞者,不可得意於天下。
  
  明乐兵乐煞不可也。
  
  故吉事尚左,丧事尚右。
  
  左右,契也。
  
  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偏将军不专煞生之权,像左,上将军专煞,像右。
  
  言以丧礼处之,煞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不得已而有者,辄三申五令,示以道诫,愿受其降。不从者当闵伤悲泣之,如家有丧,勿喜快也。
  
  道常无名。
  
  不名大,托微小也。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道虽微小,为天下母,故不可得臣。
  
  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人不可以贵轻道,当之,万物皆自宾伏。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王者行道,天地喜,滋泽生。
  
  民莫之令而自均。
  
  王者行道,吏民企效。不畏法律,乃畏天神。不敢为非恶,皆欲全身。不须令劝而自平均。
  
  始制有名。
  
  道人求生,不贪荣名,今王侯承先人之後有荣名,不强求也,道听之,但欲令务尊道行诫,勿骄溢也。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王侯承先人之後既有名,当知止足,不得复思高尊强求也。
  
  知止不殆。
  
  诸知止足,终不危殆。
  
  譬道在天下,犹川谷与江海。
  
  道在天下,譬如江海,人一心志道,当如谷水之欲归海也。
  
  知人者智。
  
  知平他人善恶,虽知不合道德,道人但当自省其身,令不陷於死地,勿平他人也。 自知者明。
  
  如此甚明矣。
  
  胜人有力。
  
  好胜人者,但名有力耳。
  
  自胜者强。
  
  自修身,行善胜恶,此乃强也。
  
  知足者富。
  
  道与谦也。
  
  强行有志。
  
  道诫甚难,仙士得之,但志耳,非有伎巧也。
  
  不失其所者久。
  
  富贵贫贱,各自守道为务,至诚者道与之,贫贱无自鄙,强欲求富贵也。不强求者为不失其所,故久也。又一说曰:喜怒五行战伤者,人病死,不复待罪满也。今当和五行,令各安其位勿相犯,亦久也。
  
  死而不亡者寿。
  
  道人行备,道神归之,避世托死过太阴中,复生去为不亡,故寿也。俗人无善功,死者属地官,便为亡矣。 大道氾,其可左右。
  
  氾,广也,道甚广大,处柔弱不与俗人争,教人以诫慎者宜左契,不诫慎者置左契。
  
  万物恃以生而不辞。
  
  不辞谢恩,道不责也。
  
  成功不名有,衣被万物不为主,可名於小。
  
  道不名功,常称小也。
  
  万物归之不为主,可名於大。
  
  归,仰也,以为生既不责恩,复不名主,道乃能常大耳。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法道常先称小,後必乃能大,大者长生,与道等寿。
  
  执大象,天下往。
  
  王者执正法像大道,天下归往,旷塞重驿,向风而至。道之为化,自高而降,指谓王者,故贵一人,制无二君,是以帝王常当行道,然後乃及吏民,非独道士可行,王者弃捐也。上圣之君,师道至行,以教化天下,如治太平符瑞,皆感人功所积,致之者,道君也。中贤之君,志信不纯,政复扶接,能任贤良,臣弼之以道,虽存国,会不荡荡,劳精躬勤。良辅朝去,暮国倾危,制不在上,故在彼去臣,所以者化逆也。犹水不流西,虽有良臣,常难致治。况群耶杂政,制君讳道,非贱真文,以为人世可久随之王者,道可久弃捐。道尊且神,终不听人,故放精耶,变异汾汾,将以诫诲,道隐却观。乱极必理,道意必宣,是以帝王大臣不可不用心殷勤审察之焉。
  往而不害。
  
  王者行道,道来归往,王者亦皆乐道,知神明不可欺负,不畏法律也,乃畏天神,不敢为非恶,臣忠子孝,出自然至心,王法无所复害,形罚格藏,故易治,王者乐也。
  
  安平大乐。
  
  如此之治,甚大乐也。
  
  与珥,过客止。
  
  诸与天灾变怪,日月运珥,倍臣纵横,刺贯之咎,过罪所致。五星顺轨,客逆不曜,疾疫之气,都悉止矣。
  
  道出言,淡无味。
  
  道之所言,反俗绝巧,於俗人中甚无味也。无味之中有大生味,故圣人味无味之味。
  
  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
  
  道乐质朴,辞无馀。视道言,听道诫,或不足见闻耳,而难行,能行能用,庆福不可既尽也。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善恶同规,祸福同根,其先张者,後必翕。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先强後必弱。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先兴後必衰废。
  
  将夺之,必固与之。
  
  先得後必夺也。
  
  是谓微明。
  
  此四事即四怨四贼也,能知之者微且明,知则副道也。道人畏翕弱废夺,故造行先自翕自弱自废自夺,然後乃得其吉。及俗人废言,先取张强与之利,然後返凶矣。故诫知止足,令人於世间裁自如,便思施惠散财除殃,不敢多求。奉道诫者可长处吉不凶,不能止足相返不虚也。道人不可敢非,实有微明之知。

  柔弱胜刚强。
  
  道气微弱,故久在无所不伏。水法道柔弱,故能消穿崖石。道人当法之。
  
  鱼不可胜於渊。
  
  诫为渊,道犹水,人犹鱼。鱼失渊去水则死,人不行诫守道,道去则死。
  
  国有利器,不可以视人。
  
  宝精勿费,令行缺也。又一说曰:道人宁施人,勿为人所施,宁避人,勿为人所避,宁教人为善,勿为人所教,宁为人所怒,勿怒人,分均,宁与人多,勿为人所与多。其返此者,即为示人利器也。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性不为恶事,故能神,无所不作,道人当法之。
  
  王侯若能守。
  
  王者虽尊,犹常畏道,奉诫行之。 万物将自化。
  
  王者法道为政,吏民庶薛子悉化为道。
  
  化如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失正变得耶,耶改得正。今王者法道,民悉从正,斋正而止,不可复变,变为耶矣。观其将变,道便镇制之,检以无名之朴,教诫见也。王者亦当法道镇制之,而不能制者,世俗悉变为耶矣,下古世是也。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道性於俗间都无所欲,王者亦当法之。
  
  无欲以静,天地自止。
  
  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天地,道臣也,王者法道行诫,臣下悉皆自正矣。
  
  老子道经想尔(至此终)  




 

  
老子想尔注 简介
  《老子想尔注》,全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二卷。据唐玄宗《道德真经疏外传》、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所载,作者为东汉张陵。宋代谢守灏《老君实录》、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董思靖《道德经集解》都承袭此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存《老子想尔》二卷,注称:“不详何人,一云张鲁或云刘表。”《传授经戒仪注诀》称:张鲁得道,化道西蜀,蜀风浅末,未晓深言,托构《想尔》,以训初回。也以《想尔》作者为张鲁。《云笈七箓》卷三十三孙思邈《摄养枕中方》曾引《想尔》的话,注称“想尔盖仙人名”。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张陵开其端,陵孙张鲁最终完成并托称其祖所作。
  该书早佚。《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清末敦煌莫高窟所发现的六朝写本《老子道经想尔注》残卷,使其重现于世。但原件已为英国人斯坦因掠走,现藏于伦敦博物馆。今人饶宗颐将敦煌残卷连写的经文与注释分别录出,按《老君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的次第,分别章次,并作考证,著《老子想尔注校证》,收入选堂丛书之二。据饶宗颐考证:残卷末题“老子道经上”,下注“想尔”二字分行;起“则民不争”,迄卷终,共五百八十行。
  大体上是老子《道经》的注释本。
  《想尔注》的思想多与《太平经》相同,并汲取河上公解《道德经》的某些内容。要求人们信行“真道”,奉持“道诫”,认为“道至尊,微而隐,无状貌形像”。道是至高无上的,神秘的,具有人格意志。道就是“一”,而“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太上老君由此和至尊之道合二为一,被尊为最高之神。
  “道”能够“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如果人们按道的训诫去做,就可以“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它将儒家的伦理价值观和道教的修仙相结合,对后世道教有深远的影响。《想尔注》特别强调“一”和“守一”,从精、气、神去讲修炼长生之道。它指出:精结为神,修道者欲令神不死,就应该“结精自守”,以清静为本;又说:精是“道之别气”,万物都含“道精”,当其“精复”时,都归其根,故人人都应宝慎其“根”。它说:道散形为气,道气常上下,经营天地内外;其所以不见,乃“清微”之故,人若奉行道诫,则“微气归之”。可见神仙长生之道是《想尔注》所追求的终极目的。
  为了诠释的需要,它在解《老子》时,数处改易原文。如将第十六章“公乃王,王乃天”句中的“王”字改为“生”字,并解释为:能行道公政,故常生也;能致长生,则副天也;天能久生,法道故也;人法道意,便能长久也。又如将第七章“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句中的“私”字改为“尸”字,并解释为: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非道所行,都是尸行。
  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行,不同于流俗,故能成其尸,得为仙士。这样一改,就使《老子》更接近注者的神仙长生思想。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它和《太平经》一样,强调“太平”,认为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务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就将到来。
  隋唐以前,《想尔注》在道教中颇受重视。《传授经戒仪注诀》列举道士当诵习十卷经,第五、第六即是《想尔注》。
  唐张万福《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列有“想尔二十戒”,存录《想尔注》上下卷。《太上老君经律》也有“道德真经想尔戒”。但唐以后《想尔注》在道教中不显。据史载,东汉末张修、张鲁在汉中传播五斗米道,以《老子》为徒众的主要经典,故《想尔注》当是米道祭酒讲解《道德经》的教材,是研究早期道教史及道教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中国道教 第二卷

  《老子想尔注》是早期道教的主要著作,一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东汉末年,五斗米道以《五千文》为主要经典,《想尔注》便是米道祭酒宣讲《老子》的注释本,此书早佚。清末於敦煌莫高窟发现六朝写本《老子道经想尔注》残卷,现藏大英博物馆。此书作者,或说张道陵,或说张鲁,或说「想尔」为仙人名。其内容多与《太平经》相合,吸取了後者的宗教思想与社会政治观,也有河上公解释《老子》的观点,是研究五斗米道最原始、最宝贵的材料。今人饶宗颐著《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为研究该书提供了便利。

  《老子想尔注》是老子《道德经》的注释本,道教早期教派五斗米道的经典。关于作者,历来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张陵著,如唐玄宗御制的《道德真经疏外传》、五代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以及中唐僧人法琳《辨正论》等,都认为张陵曾注《道德经》,是《想尔注》的作者,所世道书多沿此说。另一说认为该书作者是张陵之孙张鲁。如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中认为《想尔注》作者可能是张鲁,也可能是汉末荆州牧刘表,不能确定。而明代《正统道藏》中《传授经戒仪注诀》明确认为,《想尔注》是张鲁托名想尔而作的。元代列大彬《茅山志》卷九《道山册》引用陶弘景《登真隐诀》,说明的有关张鲁所注的五千文本的具体情况,正好与今敦煌《想尔注》残卷情形完全相合,由此可证,《想尔注》确是张鲁所著。
  张鲁字公祺,生年不详。其祖父张陵,顺帝时居蜀,在山中修道时学鹤叫,造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的就要出米五斗。张陵传道给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