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幻之盛唐 作者:猫痞(起点vip2013.09.21完结) >

第816部分

幻之盛唐 作者:猫痞(起点vip2013.09.21完结)-第8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服土地上的阳谋。

  岭西行台的控制区域,大致可以分为,葱岭以西到锡尔河之间的岭外地区,包括拔汗那等亲藩在内的深受汉地传统文化圈影响,人心和文化都高度向唐的实际控制区;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间的河中之地,这里有附唐的传统和附从强者的现实基础,虽然宗教民族上较为复杂,但是没有形成较为强势的存在,文化和经济上对唐军的统治抵触较小,虽然还有许多未完全肃清的边远地区,却已经能够通过交通干道及支线周边城邑村庄,提供一定的粮食物产和兵员劳役;

  然后就是新征服的大呼罗珊及周边东方诸省的地区,这片地区也是宗教文化民族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与华夏文化圈已经相去甚远,属于雅利安民族的发源地和波斯文化圈的腹地,一时的征服固然容易,但彪悍的民风和对外来者的排斥和抗拒,让试图长期统治这片土地的人,必须付出大量的精力和代价,但是经过战火的反复拉锯和破坏,已经被摧残的人口凋敝,土地荒芜,数年十数年之内,反而是外来移民改变当地传统民族成分和社会结构,大有所为的时期

  因此有的是大片自带现在田宅土户的“无主之地”,只需为他们安排一个领主和或是代收官,作为管理者,因此岭西行台境内,已经事先规划和丈量好了数以万计的田庄和土屯,等待着它们的新主人,以填补唐军控制的大城市和靠近道路周边中心城镇之外的地区空白。

  而

  作为呼罗珊最西部的中心城市和人口聚集区,内沙布尔地区就像是伊朗高原边缘突然凹陷下来的一个突出部,作为平原与高原之间的阶梯过渡,群山之中的内沙布尔大谷地,是北向南降下的地理走向,同时也控制了伊朗高原通向东方低地的大多数商路和战略要冲,因为这也是自古以来波斯帝国进军东方征服河中时,道路状况较为良好并适宜大军通行的传统路线。

  除此之外,剩下的路线,就只有向北方翻越过宏伟的厄尔布尔士山脉,进入里海南岸的泰伯里地区,绕道咸海沼泽,或是沿波斯湾东岸南下,绕道库赫鲁德山区进入法尔斯地区,再从莫克兰山地穿过吐火罗西部,才能逼近富饶平坦的呼罗珊及和河中之地。

  但这些无不是艰险难走,或是需要绕远路的存在。因此通常情况下,沿着中央盐沼盆地的边缘,几座不需要太大的城垒,数千兵力和足够的粮械,就可以将来自高原的敌军阻挡上很长一段时间。

  第一批建设完成的扳臂信号机,首先带来的不是安西的消息,而是来自吐火罗南方,北天竺地区的信息。跨越葱岭的信号站建设,遇上了某种地质上的困难,反而是群山之中峡谷串联成的拔汗那(费尔干纳)——吐火罗——北天竺通道的伴随路线基站建设工程,进行的较为顺利。

  依托这些建设在高处的信号站,山脚下总是很容易行成,聚集人气的驿站旅社、食肆酒家、商栈仓库等沿途服务设施,甚至因此发展成新兴的集镇。因此虽然较晚开工,但是甚至比河中——安西线路更早一步建设完成。

  在天竺的军事开拓活动,遇到了麻烦,或者说是达到了一个瓶颈,自从下了西北高地,击败或吞并了五河流域(大旁遮普地区)大部分土地,进入地势更低的信德大平原后,岭南招讨路的控制力和拓殖也到了一个极限。

  妨碍他们的最大麻烦,并不是那些土王番邦所构成的诸侯列国,他们孱弱的百姓和士兵,落后的装备和战术水准,原始的战争层次,就算有少数精锐而富有特长的部队,也不足已对外来的唐军构成什么像样的威胁。

  由于从五河流域(大旁遮普地区)获得了足够的带路党和仆从军作为炮灰,又有大量来自吐火罗等藩属部族士兵,作为前驱开道,地利上的削弱也被大大的减少了。

  但是另一方面,

  湿热窒闷的季风气候,才是最大的敌人,每年长达数个月的雨季,原本就相当糟糕的交通条件,因为满地泥泞而更加糟糕

  在这种情况下,而各种亚热带的皮肤病和关节炎等症状始终困扰这驻守当地的唐军将士,更别说外来自移民和归化人的水土不服适应周期。

  在适宜的季节过来烧杀抢掠一番满载而归是没有问题,但是长久的入驻其地,就需要相当的恒心毅力和后勤支援。

  但是当地肥沃的土地和丰饶的物产,足够让先期进入北天竺屯守的军民,依靠简单的农艺和种子改良,创造出一年两获甚至是三获的成果。

  穿过东吐火罗的粮道再次回复通畅后,很长一段这些荒凉的山谷间几乎是人声鼎沸,充斥其间坐满各族移民和工具南下的大车,和满载谷物和其他农产品、经济作物北上的商队,首尾相闻不绝于耳。

  来自北天竺的粮食,不但供给战后的拔汗那诸国有余,甚至还输送到了河中,作为二线的地方储备,然后经过初步加工后,再转运到满地饥荒的呼罗珊地区。

  ……

  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麓,荒芜的伊朗高原中央盆地边缘,因为山脉的融雪而行程了大大小小的绿洲,又经过无数代人的努力耕耘和建设,人工改造的高原水利和灌溉设施,终于将这些绿洲,绵连成一个狭长的农业灌溉区。

  位于这片狭长地带中最宽阔的东部的刺夷城,无疑就是这片人口聚集的农业区内,最重要的一个节点,因此这里在一千多年后,也成为了独立的伊朗王国的首都。

  在此之前,帕提亚人开始,古代波斯的后裔,在这片地区建造了大量依山而立的城堡,作为自己的家族聚居地,这里山势陡峭,高峰连绵,海拔多在3 000米以上。

  这些地势险峻的地方,可以有效抵御敌人的进攻,因此崎岖的山地是,地方割据势力的大本营,历史上最盛时,在这个地区同时拥有几百个较大的城堡和市镇。

  他们依山作寨,凿岩为室,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在靠近商路的地方扮演强盗或是保护者的身份,遇到强大的外敌,则收缩会山脉中的城堡,可以坚持上很长一段时间。

  除了地势险要之外,少数大城堡还繁华富足,“储粮甚多,兼有酒蜜”,引山泉水环之,四郊广辟果园,间以花圃,形同一座山中城市。因此这也曾经是是阿拔斯王朝在东部,寄予厚望的兵源地和防线。

  但在唐人的石炮和车弩投掷的火器和爆炸物面前,他们世代凭据的坚固城垒,就像是火烤的鸡蛋壳一样脆弱,自从少数试图庇护战败的阿巴斯军队残余的城堡,被军属神机营变成山中殉葬的火堆之后,这些山中人的抵抗意志,就像是春天的冰雪一样消融无踪。长老和城主们的身影,争先恐后的出现尼普谢尔城的觐见队列中。

  作为统治权的宣誓,一只夹杂着大量随军工匠的唐军部队,也正是进入山区,最终停留在一处绵延起伏的高地上。

  而唐军选中的这个基址,也是来自那位位高权重大人亲自指定的方位,也就是后世用恐怖和暗杀统治当地,大名鼎鼎的山中老人传说中,阿萨辛派的大本营兼发源地“鹰巢”——阿拉穆特堡,当然这回所谓的伊斯马以派,还没从什叶派里分裂出来,更别说其中的激进派分支阿萨辛集团,这里也只是荒芜的山顶和零星猎户山民聚居的小村庄。

  但是任何少有军事常识的人,到了这里都会发出应有的惊叹和恍然大悟,以及对某人不可思议的先知先觉,不由自主的崇拜和敬意。

  这个据点的位置实在太好了,足够让驻守的唐军,从这里居高临下视野良好俯橄群山,轻易用弓箭和投石器,监控和威胁大多数通往山外的要道,并在恰当的时候出兵袭击山脚下的绿洲平原,更别说还有山后可耕可牧的大峡谷,用作屯兵积谷之用。作为进攻者,在山道上能够展开的空间和投入兵力,却是相当有限的。

  因此在勘定测绘了最初的基址之后,大量征发来的当地居民紧随其后,为唐军提供劳役和输送,这是他们从唐军的铁蹄下赎买自己的代价。

  他们按照家庭财力和青壮年的比例,纷纷牵挽着驴骡,或是合力担负着大块的条石和原木,一点点的挪动在山道上,向山顶台地的最终目标前进,

  在台地的侧后方,被群山所遮蔽的旷阔高山谷地中,无数忙碌的身影,开始山上的建设工程,

  足够的海拔高度和良好的视野,也足以让这处高山堡塞,成为后续扳臂信号机的重要中转站。当然作为代价或许很多年以后,就再也没有山中老人的传说了。



【西北偏北】第七百三十三章 扶颠始知筹策良(一)

  这样,经过一个冬天的休整,除掉那些退役、归遣、转任地方、轮替别处、分驻地方休整的兵员外,我手中重新聚集了四万七千名生力军。

  虽然规模缩水了,但是剩下来的人大多是参加过多次战斗,年龄在二十至四十五岁壮的年之间,富有经验的职业军人,以来自国中和安西境内土生的国人为主,补充了大量老归化人后裔和城傍子弟的唐兵。

  略微减弱了攻坚和占地防护的需要外,大大加强了机动力量和后勤携带储备,光是各色骑兵就占到了两万,然后按照新的需要被重编成一个总管路规模的兵团,分作五个标准军。

  其中前左右三军,每军都是一个马步射齐全的小型战斗集团,至少配备一个重装车营,作为其战斗核心,前军则进一步加强了斥候和车载重步兵的比例达到一万人,而左右军则提高了游骑兵的比例,各九千人。

  而大部分重型装备和远程火器,以及重骑兵,则配属在中军序列中,作为功能最全面的军一级基单位,除了本部的三个具装骑营,三个重装车营,六个标准混成步营的总预备队外,还有左右虞侯军,左右厢马、步都知等加强性的编制,再加上敌刺、跳荡,奇兵队、神机军等主将直属部队,达到一万四千的兵力。

  在正编之外,作为本阵指挥中枢所在的中军,还掌握着大部分附属藩兵和仆从军的使用权,到了战场中再按照需要再加强、派遣给各军。

  而后军则属于一个以后勤、建设为主的超大编制,除了五千多名护卫粮道的轻骑兵和工程兵、中垒(辎重)兵外,还集合了预备役的补充营兼小编制的戍防部队,不定员的武装民夫和归化人义勇队,按照需要可以进一步的扩编。

  比如按照需要还可以就地组建成,若干个利用附近所能获得原料和战利品,进行军械物资的战地修理、加工和生产的小型随军工场。只要有相应的物料,就可以加工出从罐头、工具到箭只、刀枪、简易火器等初级产品。

  这样面对伊朗高原,地广人稀,高原多山,不利已大兵团展开和投放的地理环境,每个军都拥有独挡一面的能力,多少改变了原来用多路兵马使进行攻略,烧掠破袭有余而后劲的不足的缺憾。

  现存的九路兵马使,除了大部并入五军之外,还有部分损失较大,并且士卒疲弱的营团,以现存的人员为基干,就近转为地方上的防御使、守捉级别的二线守备驻屯部队。

  另一方面则是下一阶段军事行动的整备,

  钱粮器械储备输送的大量琐碎事务,从安西和河中保持一条漫长的运输补给线,其中涉及三十七处粮院所和军坊,还要跨越大片的高原和沙漠,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啊。

  就算有杜佑为首的一干幕属在后方奔忙,但是这毕竟是在远离故国的异域外线作战,陌生的环境和风物,遍地的敌国百姓臣民,对士兵的斗志和士气,以及心里承受能力,也是一种持续的压力和考验。

  因此每一次大规模攻势和战役之后,都要考虑足够的时间来休整和蓄力,全力以赴的代价是输不起的。

  其中火器补给是重中之重,按照新军制的核心战术手段,都是围绕和伴随火器的使用来进行的,而且这种东西必须形成规模才有压倒性的优势,如果在战场上缺少了足够火器投入,也等于削弱了相当程度的战斗力和战术选择。

  此外在岭西行台周边,还有三股较大规模的同盟兼藩属势力:由波斯萨珊王族后裔李思远率领下,据有泰伯里及里海南岸地区的波斯都督府兼复国军;咸海沼泽地区和里海东岸低地之间,由回纥王子兼叶护白登,统帅的多族联盟藩部;以及位于设拉子以西,波斯湾东岸之间的蒙面先知麾下的白衣军。

  吞并和消化呼罗珊地区后,他们与岭西行台之间的关系和定位,也需要重新审视和界定,所谓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友谊,只有一致的利益才是长久的。

  其中白登王子的这一部,反而是问题最小,他出身的回纥汗国本身就是大唐的藩属之一,也是大唐的边镇羁縻属,这一路征战过来,征服吞并了诸多葛逻禄、突骑师乃至乌古斯突厥部众,相对本国自立门户之后,无论是从盐铁等经济结构上,还是军事组织上,对岭西行台的依赖和共存性最大。

  而白衣军和复国军,都是经由安西都护府境内,参与并扶持起来的,但是情况又有所不同。

  李思远的复国军,可以说是大唐在安西都护府的框架下,参与程度最高的外围武装力量,但是随着他们地盘扩大和军事力量的膨胀,加入者日众而渐渐摊薄了,但总体来说初期受安西派遣或是培养的军将士官,仍旧是复国军中最大的群体。

  白衣军可以说是,以反阿拔斯王朝为主旨的,属于信奉哈瓦立及派的穆斯林为主体的起义军,成分也最为复杂,通过内部的亲附势力和潜伏人员,进行策略性的引导,并予以足够的制约手段。

  如果他们有什么不轨异动的话,很容易就会受到来自海路的南海都督府,东面重镇设拉子的驻军,以及南方俾路支地区的吐火罗军队的多重打击。

  从某种程度上说,同盟和从属关系,不仅仅需要共同的利益,也需要相应的力量对比,来维系的。

  以协助其结束地方上的混乱和无序,建立起相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