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科幻世界电子书 > 盛世中华 >

第282部分

盛世中华-第282部分

小说: 盛世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长的一段话,也是梁纲唯一能够记住的恩格斯过的一段话。
    “这个不需要遮掩,生产出来后会在第一时间就换装部队。内阁所需做的是保证军备部生产所需的一切钱财物资的充足供应。”
    梁纲没有保留火帽枪的想法,雷泵这东西在西方出现了二十多年,不定各国si下里早就已经在实验着用在军事上呢远不如中华一式步枪那般具有保密价值。
    那日从校场回到皇宫之后,梁纲第一道圣旨就下到了军备部柳严辰手中。从即日起,停止一切燧发枪的生产,全国各地兵工厂一律更改生产火帽击发枪。
    “臣遵旨。”王邵谊领命退下。
    转回内阁,王邵谊把梁纲的命令向内阁诸位大臣完整宣告了一遍。财政部尚书汪大可当即就苦皱起了一张脸。
    自从他坐上这财政大臣的宝座以来,每年就都需要伸手向内帑伸手要钱。(更新本书最新章节)国内基础建设投资大,军费开销巨、官员俸禄多,以及华北赈灾等等,好不容易熬到今年,华北水灾基本平复,军费开支大减,虽然不能国库年岁盈余多少,但汪大可还是有不向内帑伸手要钱的信心的。可谁知道,欣喜都没维持几天,就再度被踹下云端了。
    财政部的哀嚎,梁纲听了不置一笑。
    全军大换装,可不是件轻松地事情,财政部只是其中被牵涉到的部门之一,而且还是最轻松的一个部门。不过是拨了拨钱罢了,不够了还有梁纲的内帑在顶着。
    比西方诸国那些年年赤字,岁岁窟窿的财政大臣来,汪大可已经幸福的太多了。
    不过年年的大笔透支,梁纲的内帑储备也在以rou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消减。现今剩下连一亿两白银都没有了。
    想想当初的宏伟壮观,梁纲心头再是不心疼也感觉ting不是滋味的。前世他只是一个拿拼命钱的替身,没机会去体会那种在钱上打滚的享受。现在他终于有机会拥有金山银海了,却又在自己手中迅速消失掉。
    五日后,养心殿。
    梁纲掂着手中的奏折,吃惊的望着下面的汪大可。作为他自己亲选的财政大臣,梁纲清楚地知道汪大可的为人,知道他并不是一个多么ji进、胆大的人。
    可今天,就是这么一个老实的有些本分的人却给自己上了一道‘开中华古今未有’的奏折
    “要办银行?”如果是动漫,梁纲的眼睛就凸出来了。
    “皇上,臣自知道‘银行’这一事物后,悉年来使人于洋商不断咨询、探究,感觉于国甚有大益。
    此番全军武备换装,财政再出赤字,虽可以照前例于内帑进补,然此计绝非长久之计。臣以为,当确立中央银行行,取富取财于民,发国债券……”
    汪大可突然间‘一鸣惊人’,这绝不是脑袋一热就下的决定。而是真正经过深思熟虑的,是认真负责任的。
    事实上今年即便是不出现全军二度换装一事,汪大可也决心成立中央银行,把梁纲一直停留在纸片上的设想变成现实。
    这些年他直接或是间接地从洋人那里得到过不少关乎银行的消息,同时对西方社会的财政运营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就如同梁纲下意识的认为钱庄、银号不如银行一样,汪大可也认为钱庄、银号不如银行,只是这一决定他是经过认真反复的探究之后才做出的。
    西方社会的商业运营较之中国更为兴盛,汪大可如此认为。兴旺、发达的商业决定了西方银行更早一步的发展。而中国历代重农抑商的政策则是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
    无论是钱庄还是银号,在职能上比之西方银行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可以西方的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钱庄+银号的统一。
    华帝国未来的国策是什么,汪大可十分清楚明了。重农不抑商,未来的中华帝国,商人的势力和地位会越来越高。
    李家这些年在朝外跳上跳下,大大长了商家的士气,但落在汪大可眼中,那都是因为一个绳子在牵着他们呢而牵着那根绳子的手,则就是坐在皇宫里的这位帝国至高至尊者。
    梁纲手下有两本奏折,除了现在掂在他手中的那一本外,另一本就是财政部计算出的此次全军大换装所耗费的大致钱财数额。奏折上附加的还有财政部今年做出的亏空预算,在一千万元到一千五百万元之间。
    这是一笔不大的数额,合成白银还不到八百万两。汪大可成立银行之后,就准备第一批发行两千万块银元的国债券,五厘的利。
    央银行成立以后,并不准备发行纸币。眼下时候纸币的防伪手段非常劣质,之前银票就常有造假。以至于一些银号取银子,除了银号开出的银票外,还需要有对的上号的信物才可以取到手。
    华帝国几年的内战下来,金融业不是遭受了灭顶性的打击,也绝大多数是元气大伤。许多商家被抢被劫,局势重新安定下以后,陪个倾家dàng产。并且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有官商背景的,后台就已经倒霉了,银号、钱庄本身就更惨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就是这个理
    之前几年,国内商业、金融都一直处于恢复期,现在前者已经走上了高速发达的通天大道了,后者却还在步履维艰。
    汪大可要办银行,也是看准了这一点。趁着国内的商贾巨头还都没有投资钱庄、银号业,财政部先把银行搞出来,抢占市场
    今后,极有可能这银行也能变成财政部手下一个下金蛋的老母ji
    汪大可早早就知道‘银行;这个停留在梁纲纸面的计划,但却并不了解,这个停留在纸面上的计划,不是他给财政部留下的自留地,而是要如后世的央行一样独立出去的。
    今后财政部是财政部,中央银行是中央银行。撑死了等日后银行多了再成立一个银监局。
    “那就开吧。”梁纲心思翻转了几番,最终定下了注意。
    华帝国朝廷眼下在民间的信誉极好。虽然老百姓甚至是许多商人和官员都不了解什么是银行,但是国债肯定有人买的。
    发行国债靠的就是国家的信誉,所以中华帝国的国债券不是大明朝后期的宝钞,市场不成问题。而‘银行’,只需要一些时间,它终能走进人们的心中的。
    央银行的诞生还可以由此带动民间金融业的发展。那些个中型区域性钱庄、银号大型的都完蛋了,面对威胁肯定会飞快的自我进化。他们的资本不足以开设银行,因为已经下了决定的梁纲,准备把si人银行开设的本金定在五百元银元,也就是过去的二百五十万两白银。
    其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各地各家钱庄、银号的加速融合和联合。因为中国一直是官本位社会,朝廷倡导的‘银行’,民间的钱庄、银号是不会也不敢全力以赴的抵抗的。
    他们只会摇身一变把自己也融入进去,尤其是现在中华帝国刚开国不久,朝廷威仪镇压四方
    各地si人银行的发展,那就是中国金融业的繁荣。各类证券、贷款等会雨后笋一样出现在市面上,如此在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证券叫易所也就不可避免又顺利成长的出现了。
    梁纲对金融业不甚了解,但他的计划却十分确切的触及到了证券叫易所。不过这也是他对中国金融业最后一步的‘计划发展’了,因为再往后就不是他可以控制得了,也不是他可以指定的了。
    那需要市场来主导和引导、催化,也需要真正的金融人才的加入。梁纲这么一个jimáo蒜皮都知道很少的人,触及不到那个层次。
    梁纲也不担心si人银行的迅速发展是否会触及到中央银行的发展,因为中央银行是一个政府部门更甚一个银行。而且对于广大的老百姓而言,眼下这个时空,这个时代,他们更愿意把钱封进罐子里埋到自家的后院去。
    叫给“土地公”保管总比叫给“jiān商”保管要可靠得多。而有受到利息吸引的人,也绝大多数会认为‘国家’比‘个人’可靠。
    这一认知,知道后世梁纲未穿越时都还有极广阔的生存空间。
四百六十六章 财政公开,贪婪沙俄
    被丁柔搀扶着的柳氏手指冰凉,手心冒着冷汗,略带不安的看着笑盈盈神色如常的丁柔,紧张的心情少了两分。丁柔握紧柳氏的手,低声道:“一切交给我,见了大太太,您不用多言。”
    丁柔的自信从容让柳氏好了很多,“小柔不会害太太。”这柳氏唯一的信念,丁柔轻笑,她同大太太嫡母庶女的关系,无论如何她都不会挑战大太太的道德底线,且不说大太太冷静睿智,哪那般好算计的?
    丁敏也不存了伤害大太太的心思,她为了加重砝码,丁怡就快临盆了,丁敏如此着急不意味着丁怡不好?丁敏也不全然愚蠢的人,她应该感到危机,大太太对丁柔虽然始终淡淡的,说不上亲近,可丁敏一定看出点什么不同,才会在车上踹她,并且安排下苦肉计,打算以救下大太太的举动,换来大太太的喜爱。
    在回府的路上动手,凡看见这事的人,都会称赞丁敏一声孝顺,会更为看重丁敏,再加上她在万梅别院的一番举动,她的贤孝,聪敏的名声会传扬出去,即便以庶女身份嫁去兰陵侯府,不会过于遭人议论。
    她倒打得好算盘,里子面子全想要,如果丁敏算计别人,丁柔会在一旁看热闹,但她算计自己头上,算计到柳氏头上,丁柔可就没那么好性了。
    虽然丁敏出现阻止了丁柔对刘姨娘的心里暗示,但刘姨娘去找柳氏,被丁柔堵在了屋子里,非曲直谁都会看,由不得刘姨娘颠倒黑白,柳氏同府里的姨娘大多点头之交,极少私下来往,刘姨娘又仗着身份,对柳氏很瞧不起,往常连句话都不会多说,今日却专门登门劝柳氏畏罪自尽,如何交代的过去?
    眼角余光斜睨了身后的丁敏刘姨娘,丁柔勾了勾嘴角,刘姨娘幸运的,无论如何太的远亲,怎么都有一分香火情份,也许能捡回一条性命,柳氏的手握住了丁柔,“怎么了娘?”
    “没事。”
    柳氏摇摇头,盈盈的目光溢满对女儿的关爱,丁柔歇了逼死刘氏的念头,冲刘姨娘对丁敏的母爱,丁柔下不去狠手,只她这份母爱给错了人,给她足够的惩罚也就了。
    “六,柳姨娘……”“三,刘姨娘。”。
    守在正房门前的婆子丫头纷纷屈膝,丁柔问道:“母亲在吗?”
    “太太同太正审问七月,七月的娘田婆子。”……“去同母亲回禀一声,我有事向她面呈。”
    丫鬟略有迟疑,丁柔道:“母亲不会怪你。”
    “是”
    “六小姐稍等。”
四百六十七章 伊拉姆会战(一)
    “银行?”
    “储钱给利息?”
    “贷款?抵押?”
    …………
    银行的出现就好比一个天大的八卦落在一群正闲的蛋疼的无聊人士头上一样,瞬间在整个中国境内轰动了。
    综合了钱庄、银号两行当职能,多出了贷款、抵押等多种创新,差不多复制了前世银行所有常见职能的华夏银行,一当露面就震惊了整个帝国的官场和商场。
    华帝国自成立以来就在一直重压民间的私放高利贷行业,效果很的明显,却始终无法除根。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无法根除,聪明人心里都知道。
    如果社会黑暗面如此容易被消除,那么千年以来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卖儿卖女,投身为仆的人了。
    但是现在,华夏银行的出现,对于高利贷行业的打击几乎是灭顶性的。放着官府主导的银行低息贷款不要,谁会再去借高利贷?嫌自己的债台不够高是怎么着?
    而且随着银行的成立,第一项抛出的业务竟然是两千万的国债券,更是让普天下人都掉落了眼睛!
    这是朝廷向天下百姓借贷啊?!
    北京,什刹海。
    距离原和〔辉兜囊黄樱罴易源尤刖┲螅胰司投甲〗苏饫铩�
    宅院是翻修过的,这里原先是一侍郎府。
    墙瓦门槛都是新的,但装修装饰却不见一点奢华富丽,跟当初李元清在襄阳城里的老宅子相比都有一些差劲。只是,眼下身份不一样了,李家太招人眼,这时候还是朴实一点的好!
    书房内,李元清正跟自己大儿子李永昌商议着事情。作为帝国的后族,脑门上又清晰地刻着‘商人’的标签。这银行之事李家就必须出面。按照梁纲的指示,李家需要起一个带头领先作用,还要在私下里联系一批‘托’!
    这批托不仅是要有储蓄方面的,抵押借贷也要有!
    梁纲吩咐的事情,李元清、李永昌怎么敢怠慢。两三个月的准备,李永昌已经联系了好大一批人。
    此次全国各地,各省城的华夏分行一经开业大吉,五天之内都会有一批储蓄、借贷、抵押的人上得门去。
    这些吃螃蟹的人,不可能全是李永昌找的托,可是托也能继续找托的。并且天下的聪明人不是没有,一些人的眼光亮着呢!
    银行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生意做得越大的商贾越能想象得到!
    所以,五百万银元本金,看起来是不少,但李元清李永昌敢肯定,最迟明年,早的就是今年年底,山西、江南和岭南,这三地肯定会有私人银行出现。
    百姓余钱都存进银行,最初寥寥无几不害怕,日久见人心,只要银行真正的走进百姓心中,那么通过银行筹到的钱财就会越来越多。届时大量的资金就能通过银行投资到其他急需资金的项目上。就算是朝廷也可以通过向银行贷款,用于军事、教育、福利、公共设施等等方面。
    否则的话,再多的真金白银,不动弹,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也起不到太大的积极促进作用。这就好比明朝时朝野民间广为流传着的恋银癖,上到皇帝大臣,下到民间富商贾士,情愿看着银子在自己手中烂掉也不愿意拿出去花掉,或是将之流通掉。结果国破家亡。
    再大的湖,只要是一潭死水也是生不起波澜的。梁纲希望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逐渐中国人心底的“恋银癖”消除掉,把中国的经济彻底盘活,发展到外面去。
    而不像现在,只能通过茶叶、瓷器等独有之物,吞吸天下金银。
    历史会证明梁纲的想法是正确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