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论语-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诚——“吾不与祭,如不祭”。礼应真诚,心行如一。诚者,心“净”无杂念,不是叫我们向神灵、祖宗讨好处。《大学》说: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摒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可见,不“自欺欺人”才叫诚,诚意其实就是“忠信”!
在这一段内容之后,《礼记·大学》引用了几句《诗经》,及《康诰》、《大甲》、《帝典》、汤之《盘铭》和“子曰”的话,充分强调“诚意”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关键,懂得诚其意,才是真正的格物、知本。而朱熹恰恰于此点悟不透,丝毫不明白子思以大块文章重点强调“诚意”乃万德之始的苦心,所以才将“亲民”错解为“新民”,稀释了《大学》以“诚意”为修身立德之本的意图。
《中庸》开篇也强调了“故君子慎其独也”,后面又再对“诚明”加以说明: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中庸》和《大学》所强调的“君子慎独”、“诚”的观点相当一致,与《论语》的“忠信”、“忠恕”的核心观点又不谋而合。所以说《中庸》、《大学》都似出自子思,而且子思应该是《论语》的重要编辑者之一。
另外,《论语》还强调“获罪与天,无所祷也”。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所以说《论语》中的“诚”,就包含了真、净、善的含义在内。
敬——敬畏。“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象孔子那样,每有蔬果、食物,都会拿去先祭祀祖先,表明对祖先的敬重。畏者,畏其因果。面对神灵还敢心存邪念,那面对普通人时岂不无法无天了?祭祀时要敬,待人处世时也要敬——不侮慢别人,不怠慢工作,保持惟恐不善言行带来不善果报的畏惧之心。所以“敬”就包含了敬重、慎重、畏惧因果的含义。
朴野——发乎情,止乎礼。礼贵在真,以我们的平常心、直心去表达自己,言行与心灵一致。但对违背道义的地方,能保持警醒,及时改正。既有情,又有节,正是上文提到的治七情,修十义。所以“朴野”就包括了直、有情、有节的含义。
无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将我与其他人、天地自然视为一体,平等人事,日常生活中不惟我独尊,而能由己及人,就是合乎礼的。相反,凡事从自我利益出发,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便是无礼的。这个“无我”,就包括了平等、寡欲无诤、爱人的含义。
以“燕鹊图”的脉络,知天命可从知礼、克己复礼入手。知礼可由知言、知人入手。而知言本务,端在孝、弟、忠、信、慎言、敏行。能时常体察自己起心动念,闲邪存诚,便能由己及人,施善于人。明礼之根本,斯为忠恕,如此自可入道,里仁为乐。换言之,今天的时代虽然没有礼的形制,但孔子所倡导的礼的精神仍然可以学习领会到,将之落实于待人、处事、接物之中,就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知达天命、治平天下。相反,若我们只图利欲,则虽孔子在世,亦不可教也。季羡林先生曾引用香港《公正报》的一段话,表达“礼”的作用是横亘古今、无人可缺的:
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论语》一出,君子有福。但是几千年来,《论语》和儒家思想不断遭到扭曲、被呆板化和教条化,近现代更是被赤裸裸地抹黑。可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到现在为止,对中国和亚洲影响最深远的,仍然是儒家思想,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和思想。中国精神之所在,根就在儒家。儒家风范与君子品德始终都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所以,重新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在这新的时代里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佛教来到中国之后,与儒家传统的“孝道”、修身等观念融合,迅速完成了中国化和本土化,又结合老庄思想而开创出全新的禅风。所以今天的佛教,已经基本实现了“中国造”。同样,马列主义来到中国,也必定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智慧相结合,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民心民意,从而推动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所以,传统文化于当今时世是否仍有价值,相信各位读者心中皆有评判。只要我们不为疑古而疑古、为批判而批判,真正去深入学习、了解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智慧,就能给它一个公正的评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圣贤们的智慧,皆由心行处发,于举止处显,而绝非一般读诵可得。诸位纵能学贯古今,才比天高,如不能切履实行,亦是空论。所以志求仁道,必以躬行为先,莫图虚名,莫作巧言,可得利之大者。仁由己处,贯通于世,明德自现。礼为躬行之始,孝弟从礼之先。所以后学劝请诸位,于家于友,在学习、生活之中,但求克己之欲、成人之美、善行善言,勿生骄慢,勿见他过,自心念念仁、念念善,则见天下归于仁善。因此,赠诸君“儒学传灯”一偈,作为大家实修儒学的参考,并以自勉:
见过思改贤思齐,勤学实践日三省。
言行以礼存忠恕,为政以德邪无兴。
忠待人事敬神明,谨别损益友忠信。
善不践迹乐仁礼,天命通澈明德馨。
后记
本书经反复删修,写写停停,历时已逾两年。期间真可谓百味俱陈,一言难尽!今借黄念祖老居士注《无量寿经》时的感叹,来表达我注解《论语》时的心情吧:
数年来力疾注经,或冒酷暑,汗湿稿纸;或感佛慈,泪洗笔痕;或遍体毛竖,词句泉涌;或茅塞顿开,拍案惊呼!本为报恩,愈报恩弥感佛恩之难报;发心注解,因注经方知经义之幽玄。于禅净密之一味融通,持名之究竟方便,大经之事事无碍,愈深究明,愈知佛法大海,圆融绝待,言思路绝,微妙精深不可穷尽。乃知大经如海,现所注明者,实未及毛端之一滴。唯尚堪自信者,此之一滴,确是来自大海。
我对《论语》的探究历经三个过程,确实是愈深究明,愈知经义之幽玄、《论语》之精深不可穷尽。第一阶段,力征各篇主题,发现《论语》各篇浑然一体,便初拟“燕鹊图”,展开探索之旅。第二阶段,我于偶读《周易》时,发现《论语》各篇内容潜藏卦数,是以卦序为写作脉络编排的,其内容符合卦象、卦义,且与我之前得出的各篇中心思想竟完全贴合,此时“茅塞顿开,拍案惊呼”,对各篇中心思想的正确性就更具信心了,这一发现又为我后来思考谁是《论语》的编辑者提供了不少线索。第三阶段,考各家之言,力求复原《论语》编辑时的前后始末和编辑者的思考脉络,得出曾子与子思因编辑《论语》而形成事实师生之缘的结论。
注解《论语》的整个过程一波三折,写罢全书,仍心存戚戚焉,深感《论语》如海,“现所注明者,实未及毛端之一滴”。《论语》乃几代圣人呕心沥血之作,我焉敢不战战兢兢,上下求索。故书中各章白话注译,因限于篇幅而未能象其他《论语》注解那般细讲每字的考证经过,却仍是我严谨征考各家之言,复核以各篇中心思想及上下文脉络所得,字字啼血则无,亦殊不易为也。文稿在删修之际,几次由厚至薄,删繁就简,“知新”事例点到为止,以留空间给读者深思玩味,各自贯通。
《周易·系辞传》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论语》之成书,确以此为尊照。后学亦心存为鉴,所以赘述《论语综观》一篇以尽《论语》之神韵。文中提出的各篇中心思想,及曾子为主导编辑《论语》、子思最后定稿一说,我自认为是站得住脚的,“唯尚堪自信者,此之一滴,确是来自大海”。
有一条先行声明:若大家于本书中有所解悟,那是因为孔子的圣贤智慧;若有所误解,则是因后学学识浅薄,阐述未明之故,还请大家于《论语》原文中推敲索解。本书成书仓促,其中谬误、疏漏之处,请大家多多海涵。如果你们有不同的意见或建议,欢迎发邮件与我交流,我的邮箱是:xydunwang@126。
本书从许多前辈学者那里吸取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书中所援引过的观点,都没有征求他们的同意,我想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敬意。另外,我要感谢知名出版人张维特先生和解玺璋先生,正是你们的慧眼赏识,才促成了本书的出版。《隐藏的论语》撰稿期间,爱妻雪景不辞辛劳,与我同尝人情冷暖,为我分忧解愁,其中的艰难与幸福,都留待老来细数吧。我还要感谢那些给予我帮助与鼓励的亲人、网友和朋友,也感激那些给予我伤害、挫折的人们,没有他们,就没有《隐藏的论语》的文字。
既竭吾才,难尽其意,后学有何德何能,可为孔子续慧命?唯呈一得之见,献飨大众,结一殊胜因缘尔。故赘墨略述成书始末,聊备鸿爪。最后唱偈一首,以谢天酬:
燕鹊焉知圣贤志?仁道之学一脉承。
可随凤翔揽日月,欲将肝胆照昆仑。
光耀中华斯言盛,铄古振今又新元。
德必有邻明微义,弘传大有后来人。
新燕顿旺
(2006年12月24日定稿于新燕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