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另类西安事变 >

第22部分

另类西安事变-第22部分

小说: 另类西安事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的安抚他们部下的话。即他们的六条,根本就不是蒋的六项承承诺,而是毛、杨根据他们的需要,或为安抚他们部下,或为鼓舞革命士气,而编写出的宣传资料。
  第二,这就是被不少西安事变研究者奉为〃经〃、〃典〃的〃蒋的六项承诺〃,当那些西安事变研者顺手引用此〃经〃、〃典〃时,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引用的〃经〃、〃典〃,竟是从未参加会谈的人毛泽东以及杨虎城的秘书城王菊人,或为安抚他们部下,或为鼓舞革命士气,而编写出的宣传资料。
  第三,此一事实还证实:不仅〃蒋的六项承诺〃不可信;甚至〃与两宋的谈判也无任何文件与记录。〃'注82'
  《周恩来文选》中二十五日与二宋的十条会谈结果,更是周恩来事後编造的,且周恩来将同一次(二十五日)会判,编写出二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即二十六日中午致中共中央电的五条,与《周恩来文选》中的十条。
  笔者甚至怀疑周是否参与会谈,这是因为自苏联严厉谴责西安事变,〃是暗藏在张学良身边的日本间谍,利用张的野心,利用抗日的口号,制造中国内乱〃'注59'後,〃中共中央於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就迅速改变了前一日的提议,决定保持第三者姿态。〃'注60'此後,尽管张学良一再苦苦恳求中共公开三位一体,但是中共权衡利害,始终未同意。既然中共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将自已漂白,宣称自已是与西安事变无关的第三者,周恩来不会忘了,他是与劫蒋无关的第三者。既然是第三者,他又以甚么身份参与会谈呢?
  从蒋公《半月记》中的〃现在不需八条,只需四条〃,以及〃乘子文在此,商一、二事,以便速了此局〃等可看出,蒋公只知〃八条〃,〃四条〃以及〃一、二事〃,从未听说过〃六条〃这二个字;中共的记录中,也只有二十一日晚上,毛泽东致电给周恩来所提出的〃四条〃'注57';东北军方面的正式记录,也只有十二日提出的〃八条〃,二十三日下午,设计委员会所提的〃三条〃'注63';以及二十四晚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所提的〃二条〃'注64'即直到张学良亲自送蒋公回洛阳前,三方挡案资料中,所有有关条件的文字,只有〃八条〃,〃四条〃,〃三条〃,〃二条〃,从没有出现〃六条〃这二个字,更不要说条文内容。
  退一步说,倘若有承诺的话,也不会超十二月二十四晚,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所提的二条。'注64'劫蒋一方不可能在处於劣势的情况下,能节节升高他们的要价,从二条增至六条。
  即既是存在〃当时飞机场上,有一、二千学生和群众队伍,这批人本是等候欢迎在绥远作战的傅作义将军的,但是蒋介石以为是对付他的。他恐怕群众出来闹事〃的情景,蒋也只可能〃急忙答应〃二十四晚,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所提的二条。
  请亲共的学者不要〃神化〃蒋介石,蒋介石是人,不是神,他在二十五日下午四时,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杨虎城的秘书王菊人於二天後的二十七日,为安抚他们部下,根据周恩来二十六日中午,归纳的〃五条〃,所编写出的〃六件〃。
  中共正式文件中,虽然详细记录了释蒋条件,但是正如中共自己所说,全国形成了〃盲目的拥蒋浪潮。〃'注37'以及〃张学良背上了比九一八更大的黑锅。〃'注37'根据常理,背上比九一八更大黑锅,即全国一致声讨下的劫蒋一方,在与挟〃全国形成盲目拥蒋浪潮〃之气势的要求释蒋一方谈判过程中,不可能节节升高他们的条件,从二十一日晚上八时,根据共产国际指示的四条。'注57'增至二十五日的十条。'注58'且正如中共自己的记录:〃二十五日下午,周恩来再度主持有关会议,就此进行讨论,多数意见赞同中共中央的观点,周根据此又去通知张学良,但通知未到,张已亲自送蒋、宋、宋飞往洛阳。〃'注77'
  不难看出中共正式文件中的记录,不是欠缺科学性,就是还未用上,张学良已避开中共秘密送蒋回洛阳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共任何条件均只能认为是他们单方面构思。
  相反,蒋公的日记中,虽然有关释蒋内容记录简略,但均能在对方资料中得到印证。如〃现在已无须八条,只留四条矣!〃'注83'与二十一日晚上八时,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指示的四条'注57'相符。又如〃张又来见,谓乘子文在此之机会,商定一、二事以便速了此局。〃'注84'与二十四日晚上,东北军与十七路军高级将领所提出的〃中央军撤出潼关〃'注64'相符。〃正色拒之〃'注84',也与张的:〃现在不走不行了,夜长梦多,不知道会出什么大乱了。〃'注72'而无条件释蒋'注72、73、74'相符。
  如前所述,要探究竟释蒋条件,不能寄托在档案资料上,因那些档案资料实在缺乏科学性。必须另劈途径,好在释蒋是西安事变过程中的头件大事,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刻了,使学者们可顺此深刻的历史痕迹,找寻释蒋条件。如:
  〃这一幕出现得如此仑卒,以致少帅无条件释蒋并亲自陪送的消息传来,比西安事变带来的震撼更大,冲击更强……。闻讯皆惊愕惶恐,感觉受了张学良的欺骗愚弄,在两方还未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就无端放走蒋介石,因而群情激愤,有的人蒙头大哭,有的人破口大骂……。原来张学良是私做主张释放蒋介石的,除却张学良,几乎所有的人都主张有条件释蒋。〃'注72'
  又如:〃西安方面恐怕只有张学良一人主张无条件释蒋。〃'注73'
  再如:大陆中共官方西安事变史写作组组长张魁堂先生的著作中,〃其实,西安方面只有张学良主张无条件放蒋。〃'注72'
  以及〃张学良无条件释蒋决心已定,无可挽回。〃〃如果说张学良无条件释蒋是为了顾全大局还在情理之中,那么张学良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南京就令人大惑不解了。〃'注74'
  〃问:看来,'三位一体'尚未‘一体'商定放蒋的保证条件,张学良就独自一人决定放蒋了?
  答:实际上,可以这么说。〃'注54'
  〃捉蒋是我们大家提着脑袋干的,不是张学良一人干的,不能由张一人作主,想放就放,不能让张学良无条的释蒋。〃〃除了张学良一人之外,几乎一致认为,没有保证,不能放蒋。〃……。
  以上引自大陆学者,限於他们的处境,他们不得不迎合中共。如〃西安方面恐怕只有张学良一人主张无条件释蒋。〃'注72、73、74'应改为西安事变策划者中,恐怕只有张一人主张主无条件释蒋。这是因为西安地区的广大民众闻蒋被释,高兴到放鞭炮狂庆,甚至喜泪直流。'注33'显然那些闻讯蒋公被释而放鞭炮狂庆,以及喜泪直流的西安地区民众,是希望早日释蒋的,他们绝对不会索取条件,索取条件的只是绑匪或曰西安事变策划者,绝对不是西安地区广大群众。
  以上事实,清楚的告诉世人:张学良不顾〃群情激愤〃,〃在两方还未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甚至〃设计委员会正开会,研究应该提什么条件才能放蒋走,正在讨论最热烈的时候,忽然听见天空响起一阵响声〃,张学良〃私做主张〃'注72'〃一人作主〃'注73',〃无端放走蒋介石〃即张学良的的确确是无条件释蒋。'注72、73、74'
  其实,释蒋过程早已清楚的告诉世人:张学良的的确确是无条件释蒋的,只是人们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料,而热衷於追逐戏剧性热闹情景。如:二十四日晚,杨与张在释蒋问题上激烈的争执,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反省录》中也有明确记述:〃因蒋离陕问题,良同虎城发争论。〃此一事实充分的证明,直到二十四日晚,杨与张在释蒋问题上激烈的争执时,蒋公仍未许诺杨所希望的条件,使杨因所要求的条件未能满足而与张争执,倘若杨所希望的条件已得到满足,杨何须与张在释蒋问题上激烈的争执。
  二十四日晚,杨与张在释蒋问题上激烈的争执後,至二十五日下午四时这段时间,蒋公有无许诺杨所要求的条件呢?再看看以下释蒋过程。
  二十五日晨,张决定单方面无条件护送委员长回京,〃唯格于杨虎城之反对,不能公开出城,以西安内外多杨虎城部队,且城门皆由杨部派兵守卫故也。张意拟先送夫人与端纳出城先上飞机,对外扬言夫人回京调解,委员长仍留陕缓行;然后使委员长化装到张之部队,再设法登机起飞。〃'注79'以上事实清楚的告诉世人:直到二十五日晨,蒋仍未承诺杨所要求的条件,所以张才会想出潜行〃妙计〃。
  二十五日上午,张把自己简单的行李交给端纳,要他不要声张。'注72'蒋不肯化装潜行,直到二十五日十二点半过,张通知蒋氏夫妇:〃飞机已准备,然一切尚未决定。〃清楚的告诉世人:直二十五日十二点半过,蒋仍未诺杨所要求的条件,因而〃一切尚未决定〃。
  最後经张学良至诚的说出他的担心:〃现在不走不行啦!夜长梦多,不知会出什么大乱子。〃同病相怜的杨虎城,不能不有此同感。杨虎城原以为劫蒋,可〃挟天子以令诸侯〃,始料未及的是他劫蒋後,却为不少人创造了劫杨献杨,救出蒋,向南京邀功,建千古之奇功的机会。反倒将他自己置於随时都可能爆发的火山口上,在西安的不满杨的人士,均在磨拳擦撑,如西北原将领张鸿达,就巳联系上他昔日的部下沈玺亭、唐得楹密谋救出蒋,取杨而代之。杨虎城的十七路军重要将领李兴中也收到匿名信:要他认清形势,把握时机,救出蒋,建千古之奇功。杨渠统也潜回西安,密谋救出蒋。'注75'杨虎城多扣蒋一分钟,就给这些人物多一分钟救出蒋,建千古之奇功的机会。也给杨自己多一分钟被取他人取而代之的危险。其实杨虎城也已〃草木皆兵〃,甚至怀疑宋文梅也要起兵造反的程度。'注88'杨虎城与张学良一样,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不知会出什么大乱子〃,於最後一刻同意无条件释蒋,即直到二十五日下午二点半,杨虎城同意无条件释蒋时,杨所希望的条件仍未获满足,〃爱国抗日〃说,无法解释此一释蒋过程。
  另据宋子文日记,张学良要枪毙杨虎城,说明直到张学良要枪毙杨虎城那一刻,蒋公仍未许诺杨所希望的条件,而杨虎城坚持索取条件,因而张学良才想出了用杀人的方法来解决此矛盾,证实直到张学良要枪毙杨虎城那一刻,仍不存在所谓六条承诺。此後会怎么样呢?张学良甚至宁愿枪毙他的同党杨虎城,也要迁就蒋,如此张学良能为了他要枪毙杨虎城,而得罪他要负荆请罪,亲自送回洛阳的委员长吗?能威逼他要负荆请罪,亲自送回洛阳的委员长,来满足他要枪毙的杨所要求的条件吗?
  张的的确确是无条件释蒋的,还可从杨虎城以下谈话中得到印证,杨虎城後来在他们内部,有一段内容非常深刻的谈话:〃这次西安事变之不成,完全在於当时日本与苏联都在拉南京,苏联已经比日本先了一步,因此它力主中国应在蒋的领导下实现和平统一,当然不会援助西安之举,这是西安事变事实上不能成功的关键。〃'注82'杨虎城这段内容深刻的谈话,值得认真研究,此谈话至少提示我们应很好的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西安事变不是抗日迟、早之争,而是国家统一与军阀割据之争,力主中国统一的〃它〃(苏联),当然不会援助他杨虎城与张学良所发动的西安事变,要求割据西北这样的破坏中国统一之举,而导至他们的革命义举不能成功;第二、他们并不是把他们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与蒋谈判上,即他们并不是想通过〃兵谏〃达到立即〃抗日〃的目的,而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苏联援助上,苏联的援助予否,才是他们〃革命义举〃成功的关键,间接的承认他们发动的西安事变并不是〃兵谏〃。而是寄全部希望(即关键)於苏联援助的〃革命〃,即夺权(按毛泽东的定义,革命问题就是政权问题);第三、杨虎城承认他与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失败了,即他们的各种条件并没有获得对方接受。
  此外,宋子文随後的仕途,辅证了张学良迫於形势,而不得不无条件释蒋。'注72、73、74'大量事实证明,蒋公对於在他最困难时,出现使他摆脱困境的情景,印象极深,对帮助他摆脱困境的人,也尽力报答。著名的例子如陈赓曾背负蒋公撤出一次战斗,後来陈赓在上海中共特科,杀害大量无辜,可算罪恶累累。陈赓被政府抓住後,蒋公亲自劝降,劝降失败後,竟暗示陈逃跑,即实际上放陈走,显然蒋公此举,是为了报答陈曾背负他撤出那次战斗。像蒋公这样性格的人,倘若真的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张释蒋是因为宋子文与张讨价还价的结果,宋子文就有大恩於蒋,蒋不会不报答冒着生命危险,救他出危境的大舅子,可是西安事变後,宋子文的仕途一直不顺。'注85'证明蒋公亲临其境,根据他亲自掌握的现场资料判断,张无条件释放他,是迫於形势,而不是宋子文斡旋的结果。
  其实只要对张学良行事规律稍加考察,就会发现张学良无条件释蒋,是张的意志、气质必然结的果,与张学良的行事规律相符。张学良劫蒋的原因,是误以为如此做,可〃释苏前嫌,遂多年联苏的愿望〃,因而张劫蒋後,兴致勃勃的向莫斯科邀功:〃唯一希望〃,〃尤愿知〃,〃格外关心〃,〃乞告〃苏联对他们的〃革命义举反应如何〃,期待外国主子的嘉奖。但是张学良做梦也没有想到,斯太林此时意识到蒋公的存在,对苏联的安全至为重要,不但没有嘉奖张,反而严厉遣责,无苏联的援助,继续坚持与中央为敌,必败无疑,无条件释蒋,是最能保他个人安全的方法。正如张学良在萍乡期间,曾有过〃勇敢〃的游猎冲动。'注86'在卫兵用冲锋枪护卫的情况下,跃武扬威的〃出征〃。但因张学良极端怕死的先天性心理因素,使张仅仅看到几个野兽蹄印,能当做那么多部下的面,吓得缩头回府。'注86'在九一八前夕,这位只重视眼前的享受,极端贪生怕死,并不具备作为军人,所必须具备的把军人荣看得高於生命的军人必备气质的边防官司令长官,能当着全中国人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