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世界]小偷日记 >

第29部分

[世界]小偷日记-第29部分

小说: [世界]小偷日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5年3月《盛大的葬礼》脱稿,即投入《布雷斯特之争》。诗集《秘密的歌》在《孥》上发表,第二年,《玫瑰的奇迹》也在该社出版。    
  1946年,热内开始自传体小说《小偷日记》和诗歌《絮盖渔夫》的创作,改写了他的旧剧作《严加监视》,并投入剧本《女仆》的写作。1947年4月19日,《女仆》在阿特涅剧院上演。7月,两个剧本在杂志上发表,获七星诗社奖。诗集《苦役》发表。11月《盛大的葬礼》在伽利马出版社不署名出版。12月,《布雷斯特之争》(科克托插图)在保罗·莫里安处秘密出版。    
  1948年5月31日,芭蕾舞剧《阿达姆之镜》上演。《弩》杂志社出版了让·热内的《诗集》。他还开始写剧本《辉煌》,但生前不让搬上舞台。他写了一篇广播稿《罪童》,但受到禁止。    
  1948年秋,瑞士出版商阿贝尔·斯基拉秘密出版了小说《小偷日记》,伽利马出版社不甘示弱,几个月后也连忙出版。    
  根据刑法规定,让·热内必须继续服刑。以萨特和科克托为首的“全巴黎文学界”呼吁总统赦免对热内的刑罚,让·热内名声鹊起。    
  1949~1954    
  让·热内的文学成就开始得到文学评论的重视和承认。1949年2月,剧本《严加监视》在马蒂兰剧院上演,法国著名小说家和批评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开始关注“让·热内现象”。伽利马出版社则加紧出版《让·热内全集》。    
  1949年8月12日,法国总统发布特赦令,免除了对让·热内终身流放的刑罚。但作家却陷入了莫名其妙的精神危机,沉闷不语,几乎搁笔了五六年。他的创作源泉来自暗无天日的牢笼,一旦脱离了牢笼,竟然有茫然若失的感觉。他后来对一位记者说:“自由了,我却迷路了。”    
  1949年,《小偷日记》由伽利马出版社正式出版。    
  1952年,文学大师萨特为热内全集的出版鸣锣开道,写了《喜剧演员和殉道者圣热内》一卷长篇序言,顿时使让·热内闻名全世界。热内心理上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压力。他对科克托说:“你和萨特给我塑了像,其实我是另外一个人。这另外一个人有话要说。”    
  这时期,热内在其好友扎瓦的陪同下到处旅行,去了意大利、德国、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此时,他对电影情有独钟。1950年他编导了短片《爱情之歌》。他还写了两部电影剧本:《禁止的梦》和《苦役犯监狱》。    
  1955~1961    
  从1955年开始,作家恢复了创作活力。他从戏剧创作中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3部剧本先后推出,使他在现代派剧作家中名列前茅。    
  1955年春,他已经完成了《阳台》剧本的部分手稿,并开始创作剧本《黑奴》。12月,他又编了一出短剧《她》,但“忘”在出版商的抽屉里了,并开始《屏风》的写作。如果说热内这三部剧本的构思灵感来得很快,修改却异常艰难。《阳台》和《屏风》四易其稿,《黑奴》重写三次,而且每次再版都要根据演出效果和各方评论进行修改,艺术上精益求精。    
  1957年《阳台》在伦敦上演。    
  从1957年年底起,热内不再常住巴黎,又开始四出旅行,荷兰、瑞典、科西嘉、土耳其、希腊都留下他的足迹。    
  1958年,《黑奴》问世。在阿姆斯特丹,他在认真修改《屏风》的同时,酝酿一部7本系列剧《死亡》。10月,《黑奴》在吕代斯剧院成功上演。    
  1960年,《阳台》最终搬上了法国舞台。    
  1961~1967    
  1961年2月,《屏风》在《弩》上发表。此时他已50岁,正处于荣誉的顶峰。他的书被译介到全世界,他的剧本到处上演,风靡一时。他对旧作《苦役犯监狱》进行修改。    
  1966年4月16日,《屏风》在巴黎著名的奥德翁剧院上演,引起轰动和风波。    
  1967~1972    
  1967年12月22日,他开始一次远东的“再生”旅行,小住日本,途径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中国。    
  1968年5月,巴黎发生学生造反运动,他立刻从摩洛哥赶回法国,支持学生游行,但拒绝在大会上发表讲话。    
  同年8月,他应美国一家杂志社的邀请,到美国参加反对越战的示威游行。    
  1969年11月,他再次到日本,参加日本铁路员工的游行活动。    
  他对法国外国移民的生活条件深表关切,与萨特、杜拉斯等作家站在一边,参加外国移民的游行活动。    
  1970年3月1日至5月2日,他在美国声援“黑豹运动”,在各大学做报告,向新闻媒体发表文章和声明,呼吁释放美国黑人运动领袖。    
  1970年10月20日,根据一位巴勒斯坦领导人的建议,让·热内访问了设在约旦的巴勒斯坦难民营,原定逗留一星期,结果在那里住了半年。12月初,他秘密会见阿拉法特,获得通行证并允诺为巴勒斯坦人民作证。    
  1971年经过巴黎时,他联合一批作家写一本关于黑人斗士乔治·杰克逊的书,然后再写关于巴勒斯坦的书。    
  随后的两年内,他三次来到约旦。但1972年12月,他被当作“煽动者”驱逐出约旦。    
  1973~1981    
  由于美国拒绝给让·热内办理入境签证,约旦又禁止他入境,他只好留在法国编撰关于巴勒斯坦和美国黑人的著作,但进展很缓慢,10年后才成书。    
  1974年,雅克·德里达出版了一部题为《丧钟》的书,系统地评论了让·热内著作,此书得到被批评者的认可。这一年,热内在《人道报》等报刊上发表同情和支持外国移民斗争的文章,再次到摩洛哥、土耳其和希腊等国旅行。    
  1976~1978年,他又在电影创作上费了不少精力,但半途而废。    
  1977年,他为德国恐怖主义组织“红军旅”成员写的书作序,并在《世界报》头版发表,引起社会强烈不满,后来他不得不沉默了两年。    
  1979年他患喉癌住院治疗,身体明显开始虚弱。    
  1982    
  从1982年3月起,热内移居摩洛哥。    
  同年9月,他陪同一位巴勒斯坦女青年重返中东,来到贝鲁特的第二天,正好遇到以色列军队入侵黎巴嫩首都,他们目睹了以军血洗巴勒斯坦营地的暴行。19日,让·热内是进入尸横遍地的夏蒂拉巴勒斯坦营地的第一位欧洲见证人。他感到大为震惊,立刻赶回巴黎,发表了重要的政治性文章:《在夏蒂拉的四小时》。    
  1983~1986    
  1983年7月,热内根据他多年写的手记和草稿,不分日夜撰写他的最后一部书《一个恋爱中的俘虏》,因为他知道病情开始恶化。    
  1983年12月,让·热内荣获法国文学大奖。    
  1984年7月他再次重返约旦,去看望他熟悉的人和地方。    
  1985年8月,他对最早的剧本《严加监视》进行修改。    
  1985年12月,《一个恋爱中的俘虏》脱稿。    
  1986年4月14日午夜,让·热内逝世,享年76岁,安葬在摩洛哥北部沿海西班牙城市拉腊歇的旧墓地上。    
  1986年5月,《一个恋爱中的俘虏》由伽利马出版社出版。人们从书中可以读到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的看得见的一生只是精心伪装的一个个圈套。”   
  手机txt小说下载网…阿巴达 提供下载       
    小说排行榜:/top。html   
    最新更新小说:/news。html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