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年轮-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何理论的。用这一种而不用那一种,基本上取决于利欲的牵引。但这绝不妨碍
对付格局中的其他方面的时候,或者在整个格局发生变化的时候,人们及时呈现
出完全不同的理论面目。比如一个大街上的革新派,完全可能是家里的保守派;
一个下级面前的集权派,完全可能是上级面前的民主派。
这种情形难免使人沮丧:你能打起精神来与这些堂而皇之的理论较个真吗?
纵欲论在实际生活那里,通常是求爱术的演习,到时候与自述不幸、请吃请
喝、看手相、下跪等等合用,也有点像征服大战时的劝降书。若碰上恶心的纠缠
者,他们东张西望绝不会说得这么滔滔不绝。他们求爱难而拒爱易,习惯于珍视
自己的欲望而漠视他人的欲望,满脑子都是美事,因此较为偏好纵欲说。就像一
些初入商界的毛头小子,只算收入不算支出,怎么算都是赚大钱,不大准备破产
时的说辞和安身之处。
他们中的一些人通常不喜欢读书这类累人的活,瞟一瞟电视翻翻序跋当然也
足够开侃。所以他们的宣言总是丰繁而又混乱,尤其不适宜有些呆气的人来逐字
逐句地较真。比如他们好谈弗洛伊德,从他的“里比多”满足原理中来汲取自己
偷情的勇气,他们不知道或不愿意知道,正是这一个弗洛伊德强调性欲压抑才能
产生心理能量的升华,才得以创造科学和艺术,使人类脱离原始和物质的状态。
他们也好谈M。巴特、J。德里达以及后现代主义,用“差延”、“解构”、“颠覆”
等字眼来威慑文明规范,力求回复人的自然原态。他们不知道或不愿意知道,巴
特们的文化分析正是从所谓“自然原态”下刀,其理论基点就是揭示“自然原态”
的欺骗性、虚妄性,是一种统治人类太久的神话。一切都是文本,人的一切都免
不了文化的浸染。巴特们正是从这一点开始与传统的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割席分
道,开始了天才的叛逆。用他们来申张“自然原态”或“人之本性”,哪儿跟哪
儿?
很有些人,从不曾注意弗洛伊德和巴特的差别,不曾注意尼采和萨特的差别,
不曾注意孔子和毛泽东的差别,最大的本领只是注意名人和非名人的差别,时髦
与不时髦的差别。他们擅长把一切时髦的术语搜罗起来,一古脑儿地用上。就像
一个乡下小镇的姑娘闯进大都市之后,把商店里一切好看的化妆品都抹在自己脸
上。这也是一种Pastiche——拼凑,杂拌,瞎搅和,以五颜六色的脸作为时代的
标准像。
/* 24 */第二部分性而上的迷失(3 )
四
一直有人尝试办专供妇女看的色情杂志,但屡屡失败,顾客寥落。不能说男
性的身体天生丑陋不堪入目,也不能说妇女还缺乏足够的勇气冲破礼教——某些
西方女子裸泳裸舞裸行都不怕了还怕一本杂志?这都不是原因,至少不是最重要
的原因。这个现象只是证明:身体不太被女性看重,没有出版商想像的那种诱惑
力。女性对男体来者不拒,常常是男作家在通俗杂志里自我满足的夸张,是一种
对女性的训练。
在这一点上,女人与男人很不一样。
有些专家一般性地认为,男性天生地有多恋倾向,而女性天生地有独恋倾向,
很多流行小册子都作如是说。多恋使人想到兽类,似乎男人多兽性,常常适合
“兽性发作”之类的描述。独恋使人想到多是从一而终的鸟类,似乎女人多鸟性,
“小鸟依人”之类的形容就顺理成章。这种看法其实并不真实。女性来自人类进
化的统一过程,不是另走捷径直接从天上飞临地面的鸟人。进入工业社会之后,
如果让妻子少一点对丈夫的经济依附性,多一点走出家门与更多异性交往的机会,
等等,她们也能朝秦暮楚地“小蜜”“小情”起来。
女性与男性的不同,在于她们无论独恋还是多恋,对男人的挑选还是要审慎
得多,苛刻得多。大多男人在寻找性对象时重在外表的姿色,尤其猎色过多时最
害怕投入感情,对方要死要活卿卿我我的缠绵只会使他们感到多余,琐屑,沉重,
累人,吃不消。而大多女人在寻找性对象时重在内质,重在心智,能力,气度和
品德——尽管不同文化态度的女人们标准不一,有些人可能会追随时风,采用金
钱、权势之类的尺度,但她们总是挑选尺度上的较高值,作为对男人的要求,看
重内质与其他女人没有什么两样。俗话说“男子无丑相”,女性多把相貌作为次
等的要求,一心要寻求内质优秀的男人来点燃自己的情感。明白此理的男人,在
正常情况下的求爱,总是要千方百计表现自己或是勇武,或是高尚,或是学贯中
西,或是俏皮话满腹,如此等等,形成精神吸引,才能打动对方的春心。经验每
每证明,男子大多无情亦可欲,较为容易亢奋。而女人一般只有在精神之光的抚
照下,在爱意浓厚情绪热烈之时,才能出现交合中的性高潮。从这一点来看,男
人的性活动可以说是“色欲主导”型,而女人的性活动可以说是“情恋主导”型。
男人重“欲”,嫖娼就不足为怪。女人重“情”,即便养面首也多是情人或
准情人——在武则天、叶卡德琳娜一类宫廷“淫妖”的传说中,也总有情意绵绵
甚至感天动地的情节,不似红灯区里的交换那么简单。男子的同性恋,多半有肉
体关系。而女子的同性恋,多半只有精神的交感。男子的征婚广告,常常会夸示
自己的责任感和能力(以存款、学历等等为证),并宣言“酷爱哲学和文学”—
—他们知道女人需要什么。女子的征婚手段,常常是一张悦目的艳照足矣——她
们知道男人需要什么。
这并非说女性都是柏拉图,尤其一些风尘女子作为被金钱或权势毒害的一种
特例,这种经济或政治活动可以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主导”也当然不是全
部。女子的色欲也能强旺(多在青年以后),不过那种色欲往往是对情恋的确证
和庆祝,是情恋的一种物化仪式。在另一方面,男子也不乏情恋(多在中年以前),
不过那种情恋往往是色欲的铺垫和余韵,是色欲的某种精神留影。丰繁复杂的文
化积存,当然会改写很多人的本性,造成很多异变。一部两性互相渗透互相塑造
的长长历史中,男女都可能会演变为对方的作品。两性的冲突有时发生在两性之
间,有时也可以发生在一个人身上。
男性文化一直力图把女性塑造得感官化/ 媚女化。女子无才便是德,但三围
定要合格,穿戴不可马虎,要秀色可餐妩媚动人甚至有些淫荡——众多电影、小
说、广告、妇女商品都在作这种诱导。于是很多女子本不愿意妖媚的,是为了男
人才学习妖媚的,搔首弄姿卖弄风情,不免显得有些装模作样。女性文化则一直
力图把男性塑得道德化/ 英雄化。坐怀不乱真君子,男儿有泪不轻弹,德才兼备
建功立业而且不弃糟糠——众多电影、小说、广告、男性商品都在作这种诱导。
于是很多男子本不愿意当英雄的,是为了女人才争做英雄的,他们作深沉态作悲
壮态作豪爽态的时候,不免也有些显得装模作样。
装模作样,证明了这种形象的后天性和人为性。只是习惯可成自然,经验可
变本能,时间长了,有些人也就真成了英雄或媚女,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还有些
意思。
/* 25 */第二部分性而上的迷失(4 )
五
黑格尔认为,道德是弱者用来制约强者的工具。女性相对于男性的体弱状态,
决定了性道德的女性性别。在以前,承担道德使命的文化人多少都有一点女性化
的文弱,艺术和美都有女神的别名。曹雪芹写《红楼梦》,认为女人是水,男人
是污浊的泥。川端康成坚决认为只有三种人才有美:少女,孩子以及垂死的男人
——后两者意指男人只有在无性状态下才可能美好。与其说他们代表了东方男权
社会的文化反省,毋宁说他们体现了当时弱者的道德战略,在文学中获得了战果。
工业和民主提供了女性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自主地位,就连在军事
这种女性从来最难涉足的禁区,女性也开始让人刮目相看——海湾战争后一次次
模拟电子对抗战中,心灵手巧的女队也多次战胜男队。这正是女性进一步要求自
尊的资本,进一步争取性爱自主性爱自由的前提。奇怪的是,她们的呼声一开始
就被男性借用和改造,最后几乎完全湮灭。旧道德的解除,似乎仅仅只是让女性
更加色欲化,更加玩物化,更加要为迎合男性而费尽心机。假胸假臀是为了给男
人看的;耍小性子或故意痛恨算术公式以及认错国家首脑,是为了成为男人“可
爱的小东西”和“小傻瓜”;商业广告教导女人如何更有女人味:“让你具有贵
妃风采”,“摇动男人心旌的魔水”,“有它在手所向无敌”,如此等等。女性
要按流行歌词的指导学会忍受孤寂,接受粗暴,被抛弃后也无悔无怨。“我明明
知道你在骗我,也让我享受这短暂的一刻……”有一首歌就是这样为女人编出来
的。
相反,英雄主义正在这个时代褪色,忠诚和真理成了过时的笑料,山盟海誓
天长地久只不过是电视剧里假惺惺的演出,与卧室里的结局根本不一样。女人除
了诅咒几句“男子汉死绝了”之外,对此毫无办法。有些女权主义者不得不愤愤
地指责,工业只是使这个社会更加男权中心了,金钱和权利仍然掌握在男人手里,
男性话语君临一切,女性心理仍然处于匿名状态,很难进入传媒。就像这个社会
穷人是多数,但人们能听到多少穷人的声音?
对这些现象作出价值裁判,不是本文的目的。本文要指出的只是:所谓性解
放非但没有缓释性的危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倒使危机更加深重,或者说是
使本就深重的危机暴露得更加充分。女人在寻找英雄,即便唾弃良家妇女的身份,
也未尝不暗想有朝一日扮演红粉知己,但越来越多的物质化男人,充当英雄已力
不从心,不免令人失望,最易招致“负心”、“禽兽”之类的指责。男人在寻找
媚女,但越来越多被文明史哺育出来的精神化女人,不愿接受简单的泄欲,高学
历女子更易有视媚为俗的心理逆反,也难免令人烦恼,总是受到“冷感”、“寡
欲”之类的埋怨。影视剧里越来越多爱呵恋呵的时候,现实生活中的两性反倒越
来越难以协调,越来越难以满足异性的期待。
女性的情恋解放在电影和电视剧里,男性的色欲解放在床上。两种性解放的
目标错位,交往几天或几周之后,就发现我们全都互相扑空。
M。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表达了一种情欲分离观。男主人公与
数不胜数的女人及时行乐,但并不妨碍他对女主人公有着忠实的(只是需要对忠
实重新定义)爱情。对于前者,他只是有“珍奇收藏家”的爱好,对于后者,他
才能真正地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如果女人们能够接受这一点,当然就好了。问题
是昆德拉笔下的女主人公不能接受,对此不能不感到痛苦。解放对于多数女性来
说,恰恰不是要求情与欲分离,而是要求情与欲的更加统一。她们的反叛,常常
是要冲决没有爱情的婚姻和家庭,抗拒某些金钱和权势的合法性强奸,像D。H。劳
伦斯笔下的女主人公。她们的反叛也一定心身同步,反叛得特别彻底,不像男子
还可以维持肉体的敷衍。她们把解放视为欲对情的追踪,要把性做成抒情诗,而
与此同时的众多男人,则把解放视为欲对情的逃离,想把性做成品种繁多的快食
品,像速溶咖啡或方便面一样立等可取,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就可以把事情搞掂
(定)。
性解放运动一开始就这样充满着相互误会。
昆德拉能作出快食的抒情诗或者抒情的快食品么?像其他有些作家一样,他
也只能对此沉默不语或含糊其辞,有时靠外加一些政治、偶然灾祸之类的惊险情
节,使冲突看似有个过得去的结局,让事情不了了之。
先天不足的解放最容易草草收场。有些劲头十足的叛逆者一旦深入真实,就
惶恐不安地发出“我想有个家”之类的悲音,含泪回望他们一度深恶痛绝的旧式
婚姻,只要有个避风港可去,不管是否虚伪,是否压抑,是否麻木呆滞也顾不得
了。从放纵无忌出发,以苟且凑合告终。如果不这样的话,他们也可以在情感日
益稀薄的世纪末踽踽独行,越来越多抱怨,越来越习惯在电视机前拉长着脸,昏
昏度日。这些孤独的人群,不交际时感到孤独,交际时感到更孤独,性爱对生活
的镇痛效应越来越低。是自己的病越来越重呢,还是药质越来越差呢?他们不知
道。他们下班后回到独居的狭小公寓里,常常感到房子就是巨大监狱里的一间单
人囚室。
最后,同性恋就是对这种孤独一种畸变的安慰。同性恋是值得同情的,同性
恋证明人类是值得同情的。这种现象的增多,只能意味着这个世界爱的盛夏一晃
而过,冬天已经来临。
/* 26 */第二部分性而上的迷失(5 )
六
在性的问题上,女性为什么多有不同于男性的态度?
原因在于神意?在于染色体的特殊配置?或在于别的什么?也许女人并非天
然精神良种。哺育孩子的天职,使她们产生了对家庭、责任心、利他行为的渴求,
那么一旦未来的科学使生育转为试管和生物工厂的常规业务之后,女性是否也会
断然抛弃爱情这个古老的东西?如果说是社会生存中的弱者状态,使她们自然而
然要用爱情来网结自己的安全掩体,那么随着更多女强人夺走社会治权,她们的
精神需求是否会逐步减退并且最终把爱情这个累心的活甩给男人们去干?
多少年来,女性隐在历史的暗处,大脑并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