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火-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烟,人手拿捏不得,否则就成了台湾名菜铁板烧。再就是该枪的导气结构十分精密,要用的时候经常是连发打不响,好在现在武器是专人保养,临战还要检查一下,否则临阵掉链子,非害死人不可。1981年里根遇刺时,贴身保镖于混乱之中从西服下抽出乌兹的勃勃英姿被摄像机拍下,乌兹由此名震天下。而79也有类似的辉煌战例,话说2000年的时候,首都东北角曾经围捕持枪悍匪,双方狭路相逢的生死关头,我方侦察员从肥大的夹克里抽出79微冲,手起枪响,先敌开火击中罪犯,一时间场面极其火爆,造型简单的79竟隐隐给人带来一代名枪的错觉。我生平能被这个家伙远远指上一次,也算是伟大了一把。
看你那民风纯朴的酷模样
话说在几个月前,我曾经跟随某精锐部队二期士官一名跑到学校去给同学们搞军训。结果让这个年轻的士官很郁闷的是现在的半大小子们一个个都很拽——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追求个性,叫“酷”,一个普普通通的解放军小班长说话根本没人听。
其实造成这个悲惨现实的原因是很深远的,早在发哥穿着满是弹洞的毛料大风衣在《英雄本色》里威风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那个时候Keanu Reeves还在《The Brotherhood of Justice》里伪装进步青年混饭吃,哪里知道什么叫酷——国内就有文艺青年或者黑社会烂仔穿着黑色皮衣开始“酷”了。我的一位朋友在他的大学三年级,也正好是20世纪80年代后一年购买了一件黑色皮衣祭奠他逝去的青春岁月,没穿一个礼拜就开始掉皮,迎风一甩,黑色的皮屑飞扬,穿着它只能夜黑透了才敢出门,真是叫锦衣夜行啊。
好在我们还有时代的进步做保障,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我的青年一代学会了正确的染黄毛绿毛乌龟毛,学会了Zegna马甲上的三颗扣子扣一颗,学会了Hugo Boss要擦在体温高的地方却要避开腋窝,学会了把蛤蟆镜上的外国标签撕掉——哪怕是OAKLEY也绝不姑息。不过这都还算一般水平,我见过最离谱的一件“酷玩”乃是某时尚先生手上带的一款AP表(以Jules Audemars命名的第二号传统珍藏版),如果是真的话,全世界也就20来块,价值连城。可惜那位很酷的时尚先生带的是个假货——掀开“蓝宝石”后盖,本应写着制造者名字的地方竟然是一幅中国古代春宫图,一对古装男女在以每秒一下的节奏一二三四。
这个事情给了我一个启发,那就是千万不要相信没事装酷的人们——电视里的孤胆英雄在现实战场上就是子弹搜集器。我以为生平所见最酷的场面不是小屁孩追求个性飙车打架,也不是未来战士在电视上泼洒MP5的弹雨,甚至不是好几十个黑社会弟兄披坚执锐血洗酒吧街(这个场面算是比较酷了)——那是在数年以前,当海军同志还不知道黑色贝雷帽为何物的时候,中国陆军特种部队的数千个士兵鸦雀无声,身着特制的迷彩服和军靴,头戴黑色贝雷帽,成为一个无声的方阵,在军旗下面呈现出无声的杀气。
但是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闲扯,算不得真正的酷——我一直以为,在如今这样一个民风纯朴的时代,真正流淌在血液里、浸透在骨髓里的那种真真正正的“酷”已经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
在这里,我不妨再和大家讲个段子,这个军旅故事乃是文章开头那个解放军二期士官讲给军训时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学生们听的,故事说的具体是古今中外哪支部队我倒一下给忘了。
某次大规模的战斗爆发前,动员会上,首长讲完话后问:你们还有没有什么要求?
一个战士,大声地说:“我就想看看那个随军女记者的乳房。”(我们都知道美国兵有耍流氓的传统,但是这里我并没有咬死说是美国兵,美军不要找我麻烦说我污蔑。)
一片喧闹,很多人开始起哄,首长也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处理。
可是很快,战士们安静下来,礼堂里一片死一样的寂静。
因为,那个站在队伍对面的女记者已经默默地地去了她的上衣面对着他们,战士们的喧闹突然那么遥远。
首长,然后是战士们,默默地举起了右手,向她的完美和勇气行了标准的军礼。
那场战斗中,这支部队伤亡惨重,但是终于保卫了胜利成果。
可是很多人永远没有回来,包括那位提出非分要求的战士。
只是很遗憾,战士们大多只见过一次女人的乳房,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牺牲在了陌生的地方。
这个故事虽然有些色情,有些少儿不宜,但还是听得一帮大学生们服服贴贴了。有一个小子悄悄告诉我说,这个才是真正的悲壮,真正的酷,他听这个故事的时候,哭了。(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