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孟子集注(朱熹) >

第15部分

孟子集注(朱熹)-第15部分

小说: 孟子集注(朱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为无之为,去声》。 
舜告焉则不得娶,而终于无后矣。告者礼也。不告者权也。犹 
告,言与告同也。盖权而得中,则不离于正矣。范氏曰 :“天 
下之道,有正有权。正者万世之常,权者一时之用。常道人皆 
可守,权非体道者不能用也。盖权出于不得已者也,若父非瞽 
瞍,子非大舜,而欲不告而娶,则天下之罪人也 。” 
      孟子曰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仁主 
于爱,而爱莫切于事亲;义主于敬,而敬莫先于从兄。故仁义 
之道,其用至广,而其实不越于事亲从兄之间。盖良心之发, 
最为切近而精实者。有子以孝弟为为仁之本,其意亦犹此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 
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 
之蹈之、手之舞之 。”乐斯、乐则之乐,音洛。恶,平声。斯 
二者,指事亲从兄而言。知而弗去,则见之明而守之固矣。节 
文,谓品节文章。乐则生矣,谓和顺从容,无所勉强,事亲从 
兄之意油然自生,如草木之有生意也。既有生意,则其畅茂条 
达,自有不可遏者,所谓恶可已也。其又盛,则至于手舞足蹈 

… 页面 95…

孟子集注                                                              ·93· 

而不自知矣。此章言事亲从兄,良心真切,天下之道,皆原于 
此。然必知之明而守之固,然后节之密而乐之深也。 
      孟子曰 :“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 
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 
子。言舜视天下之归己如草芥,而惟欲得其亲而顺之也。得者, 
曲为承顺以得其心之悦而已。顺则有以谕之于道,心与之一而 
未始有违,尤人所难也。为人盖泛言之,为子则愈密矣。舜尽 
事亲之道而瞽瞍叄ィ}豫而天下化,瞽瞍叄ザ煜轮
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底,之尔反。瞽瞍,舜父名。叄
致也。豫,悦乐也。瞽瞍至顽,尝欲杀舜,至是而叄パ伞J椤
所谓“不格奸亦允若”是也。盖舜至此而有以顺乎亲矣。是以 
天下之为子者,知天下无不可事之亲,顾吾所以事之者未若舜 
耳。于是莫不勉而为孝,至于其亲亦叄パ桑蛱煜轮刚撸
亦莫不慈,所谓化也。子孝父慈,各止其所,而无不安其位之 
意,所谓定也。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非止一身一家之孝 
而已,此所以为大孝也。李氏曰 :“舜之所以能使瞽瞍叄フ撸
尽事亲之道,其为子职,不见父母之非而已。昔罗仲素语此云: 
  ‘只为天下无不是叄改浮!宋涛哦浦唬骸┤绱硕蟆
天下之为父子者定。彼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者,常始于见其有 
不是处耳 。’” 

… 页面 96…

孟子集注                                                               ·94· 

                 孟子集注卷八 离娄章句下 

      凡三十三章。 
      孟子曰 :“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 
也。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在东方夷服之地。文王生于 
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岐周,岐山下周旧邑,近畎夷。 
毕郢,近丰镐,今有文王墓。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 
后也,夭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得志行乎中国, 
谓舜为天子,文王为方伯,得行其道于天下也。符节,以玉为 
之,篆刻文字而中分之,彼此各藏其半,有故则左右相合以为 
信也。若合符节,言其同也。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揆,度 
也。其揆一者,言度之而其道无不同也。范氏曰“言圣人之生, 
虽有先后远近之不同,然其道则一也 。”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乘,去声。溱, 
音臻。洧,荣美反。子产,郑大夫公孙侨也。溱洧,二水名也。 
子产见人有徒涉此水者 ,以其所乘之车载而渡之 。孟子曰: 
 “惠而不知为政。惠,谓私恩小利。政,则有公平正大之体, 
纲纪法度之施焉。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 
也。杠,音江。杠,方桥也。徒杠,可通徒行者。梁,亦桥也。 
舆梁,可通车舆者。周十一月,夏九月也。周十二月,夏十月 
也。夏令曰 :“十月成梁。”盖农功已毕,可用民力,又时将 
寒冱,水有桥梁,则民不患于徒涉,亦王政之一事也。君子平 
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辟,与辟同。焉,于虔 
反。辟,辟除也,如周礼阍人为之辟之辟。言能平其政,则出 

… 页面 97…

孟子集注                                                              ·95· 

行之际,辟除行人,使之避己,亦不为过。况国中之水,当涉 
者众,岂能悉以乘舆济之哉?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 
足矣。”言每人皆欲致私恩以悦其意,则人多日少,亦不足于 
用矣。诸葛武侯尝言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得孟子之 
意矣。 
      孟子告齐宣王曰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 
君如寇雠 。”孔氏曰:“宣王之遇臣下,恩礼衰薄,至于昔者 
所进,今日不知其亡;则其于群臣,可谓邈然无敬矣。故孟子 
告之以此。手足腹心,相待一体,恩义之至也。如犬马则轻贱 
之,然犹有豢养之恩焉。国人,犹言路人,言无怨无德也。土 
芥,则践踏之而已矣,斩艾之而已矣,其贱恶之又甚矣。寇雠 
之报,不亦宜乎?”王曰 :“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 
矣?”为,去声,下为之同。仪礼曰 :“以道去君而未绝者, 
服齐衰三月 。”王疑孟子之言太甚,故以此礼为问。曰:“谏 
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 
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 
则为之服矣。导之出疆,防剽掠也。先于其所往,称道其贤, 
欲其收用之也。三年而后收其田禄里居,前此犹望其归也。今 
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 
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 
雠。寇雠何服之有?”极,穷也。穷之于其所往之国,如晋锢 
栾盈也。潘兴嗣曰 :“孟子告齐王之言,犹孔子对定公之意也; 
而其言有迹,不若孔子之浑然也。盖圣贤之别如此 。”杨氏曰: 
 “君臣以义合者也。故孟子为齐王深言报施之道,使知为君 
者不可不以礼遇其臣耳。若君子之自处,则岂处其薄乎?孟子 
曰‘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君子之言盖如此 。” 

… 页面 98…

孟子集注                                                                ·96· 

      孟子曰 :“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 
士可以徙 。”言君子当见几而作,祸已迫,则不能去矣。 
      孟子曰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张氏曰:“此章 
重出。然上篇主言人臣当以正君为急,此章直戒人君,义亦小 
异耳 。”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察理不精, 
故有二者之蔽。大人则随事而顺理,因时而处宜,岂为是哉?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 ,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闲不能以 
寸。”乐,音洛。无过不及之谓中,足以有为之谓才 。养,谓 
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贤,谓中而才者也。乐有贤父兄者, 
乐其终能成己也。为父兄者,若以子弟之不贤,遂遽绝之而不 
能教,则吾亦过中而不才矣。其相去之闲,能几何哉? 
      孟子曰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程子曰:“有 
不为,知所择也。惟能有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 
安能有所为邪?” 
      孟子曰 :“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此亦有为而言。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已,犹太也。杨氏曰:“言 
圣人所为,本分之外 ,不加毫末 。非孟子真知孔子,不能以 
是称之 。” 
      孟子曰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行,去声。必,犹期也。大人言行,不先期于信果,但义之所 
在,则必从之,卒亦未尝不信果也。尹氏云 :“主于义,则信 
果在其中矣;主于信果,则未必合义 。”王勉曰:“若不合于 
义而不信不果,则妄人尔 。” 
      孟子曰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大人之心, 
通达万变;赤子之心,则纯一无伪而已。然大人之所以为大人, 

… 页面 99…

孟子集注                                                               ·97· 

正以其不为物诱,而有以全其纯一无伪之本然。是以扩而充之, 
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极其大也。 
      孟子曰 :“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养,去声。事生固当爱敬,然亦人道之常耳;至于送死,则人 
道之大变。孝子之事亲,舍是无以用其力矣。故尤以为大事, 
而必诚必信,不使少有后日之悔也。 
      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 
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 
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造,七到反。造,诣也。深造之者,进 
而不已之意。道,则其进为之方也。资,犹借也。左右,身之 
两旁,言至近而非一处也。逢,犹值也。原,本也,水之来处 
也。言君子务于深造而必以其道者,欲其有所持循,以俟夫默 
识心通,自然而得之于己也。自得于己,则所以处之者安固而 
不摇;处之安固,则所借者深远而无尽;所借者深,则日用之 
闲取之至近,无所往而不值其所资之本也。程子曰“学不言而 
 自得者,乃自得也。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也。然必潜心积 
虑,优游餍饫于其闲,然后可以有得。若急迫求之,则是私己 
而已,终不足以得之也 。” 
      孟子曰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言所以博学 
于文,而详说其理者,非欲以夸多而斗靡也;欲其融会贯通, 
有以反而说到至约之地耳。盖承上章之意而言,学非欲其徒博, 
而亦不可以径约也。 
      孟子曰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 
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王,去声。服 
人者,欲以取胜于人;养人者,欲其同归于善。盖心之公私小 
异。而人之向背顿殊,学者于此不可以不审也。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或曰: 

…  00…

孟子集注                                                               ·98· 

 “天下之言无有实不祥者,惟蔽贤为不祥之实。”或曰:“言而 
无实者不祥,故蔽贤为不祥之实 。”二说不同,未知孰是,疑 
或有阙文焉。 
      徐子曰 :“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 
水也?”亟,去吏反。亟,数也。水哉水哉,叹美之辞。孟子 
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 
如是,是之取尔。舍、放,皆上声。原泉,有原之水也。混混, 
涌出之貌。不舍昼夜,言常出不竭也。盈,满也。科,坎也。 
言其进以渐也。于,至也。言水有原本,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海; 
如人有实行,则亦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极也。苟为无本,七八月 
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 
子耻之 。”浍,古外反。涸,下各反。闻,去声。集,聚也。 
浍,田闲水道也。涸,干也。如人无实行,而暴得?誉,不能 
长久也。声闻,名誉也。情,实也。耻者,耻其无实而将不继 
也。林氏曰 :“徐子之为人,必有躐等干誉之病,故孟子以是 
答之 。”邹氏曰:“孔子之称水,其旨微矣。孟子独取此者, 
 自徐子之所急者言之也。孔子尝以闻达告子张矣,达者有本之 
谓也。闻则无本之谓也。然则学者其可以不务本乎?” 
      孟子曰 :“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 
存之。几希,少也。庶,众也。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 
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其不同者,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 
而能有以全其性,为少异耳。虽曰少异,然人物之所以分,实 
在于此。众人不知此而去之,则名虽为人,而实无以异于禽兽。 
君子知此而存之,是以战兢惕厉,而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理也。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物,事物 
也。明,则有以识其理也。人伦,说见前篇。察,则有以尽其 
理之详也。物理固非度外,而人伦尤切于身,故其知之有详略 

…  01…

孟子集注                                                                ·99· 

之异。在舜则皆生而知之也。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则仁义已 
根于心,而所行皆从此出。非以仁义为美,而后勉强行之,所 
谓安而行之也。此则圣人之事,不待存之,而无不存矣。尹氏 
曰“存之者,君子也;存者,圣人也。君子所存,存天理也。 
由仁义行,存者能之 。” 
      孟子曰 :“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恶、好,皆去声。战国策 
曰“仪狄作酒,禹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