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集注(朱熹)-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谓之内也 。”所敬之人虽在外,然知其当敬而行吾心之敬以
敬之 ,则不在外也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
“敬兄。”“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所敬在此,所
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 。”长,上声。伯,长也。酌,酌
酒也。此皆季子问、公都子答,而季子又言,如此则敬长之心,
果不由中出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 :“敬叔父
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
彼将曰‘敬弟 。’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
故也 。’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恶,平声。尸,祭祀所主以象神,虽子弟为之,然敬之当
如祖考也。在位,弟在尸位,乡人在宾客之位也。庸,常也。
斯须,暂时也。言因时制宜,皆由中出也。季子闻之曰 :“敬
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曰:“冬
… 35…
孟子集注 ·133·
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此亦上章耆炙
之意。范氏曰 :“二章问答,大指略同,皆反复譬喻以晓当世,
使明仁义之在内,则知人之性善,而皆可以为尧舜矣 。”
公都子曰 :“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此亦“生之
谓性、食色性也”之意,近世苏氏、胡氏之说盖如此。或曰:
‘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
则民好暴 。’好,去声。此即湍水之说也。或曰:‘有性善,
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
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韩子性有三品之
说盖如此。按此文,则微子、比干皆纣之叔父,而书称微子为
商王元子,疑此或有误字。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
与,平声。孟子曰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乃若,发语辞。情者,性之动也。人之情,本但可以为善而不
可以为恶,则性之本善可知矣。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夫,
音扶。才,犹材质,人之能也。人有是性,则有是才,性既善
则才亦善。人之为不善,乃物欲陷溺而然,非其才之罪也。恻
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
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
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恶,去声。舍,上声。蓰,
音师。恭者,敬之发于外者也;敬者,恭之主于中者也。铄,
以火销金之名,自外以至内也。算,数也。言四者之心人所固
有,但人自不思而求之耳,所以善恶相去之远,由不思不求而
不能扩充以尽其才也。前篇言是四者为仁义礼智之端,而此不
言端者,彼欲其扩而充之,此直因用以着其本体,故言有不同
耳。诗曰 :‘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
… 36…
孟子集注 ·130·
孔子曰 :‘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
故好是懿德 。’”好,去声。诗大雅烝民之篇。蒸,诗作烝,
众也。物,事也。则,法也。夷,诗作彝,常也。懿,美也。
有物必有法:如有耳目,则有聪明之德;有父子,则有慈孝之
心,是民所秉执之常性也,故人之情无不好此懿德者。以此观
之,则人性之善可见,而公都子所问之三说,皆不辩而自明矣。
程子曰 :“性即理也,理则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才?于气,气
有清浊,?其清者为贤,?其浊者为愚。学而知之,则气无清
浊,皆可至于善而复性之本,汤武身之是也。孔子所言下愚不
移者,则自暴自弃之人也 。”又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
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 。”张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
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愚按:程子此说才字 ,与孟子本文小异 。盖孟子专指其发于
性者言之,故以为才无不善;程子兼指其?于气者言之,则人
之才固有昏明强弱之不同矣,张子所谓气质之性是也。二说虽
殊,各有所当,然以事理考之,程子为密。盖气质所?虽有不
善,而不害性之本善;性虽本善,而不可以无省察矫揉之功,
学者所当深玩也。
孟子曰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
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富岁,丰年也。赖,借也。
丰年衣食饶足,故有所顾借而为善;凶年衣食不足,故有以陷
溺其心而为暴。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
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
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夫,音扶。麰,音牟。耰,音忧。
硗,苦交反。麰,大麦也。耰,覆种也。日至之时,谓当成熟
之期也。硗,瘠薄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
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圣人亦人耳,其性之善,无不同也。
… 37…
孟子集注 ·135·
故龙子曰 :‘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
天下之足同也。蒉,音匮。蒉,草器也。不知人足之大小而为
之屦,虽未必适中,然必似足形,不至成蒉也。口之于味,有
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
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
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耆 ,与嗜同,下
同。易牙,古之知味者。言易牙所调之味,则天下皆以为美也。
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师旷,
能审音者也。言师旷所和之音,则天下皆以为美也。惟目亦然。
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姣,古卯反。子都,古之美人也。妏,好也。故曰:口之于味
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
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
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
我口 。”然,犹可也。草食曰刍,牛羊是也;谷食曰豢,犬豕
是也。程子曰 :“在物为理,处物为义,体用之谓也。孟子言
人心无不悦理义者,但圣人则先知先觉乎此耳,非有以异于人
也 。”程子又曰:“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此语亲
切有味。须实体察得理义之悦心,真犹刍豢之悦口,始得 。”
孟子曰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
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
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
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櫱,五割反。牛山,齐之东南山也。
邑外谓之郊,言牛山之木,前此固尝美矣,今为大国之郊,伐
之者众,故失其美耳。息,生长也。日夜之所息,谓气化流行
未尝间断,故日夜之闲,凡物皆有所生长也,萌,芽也。櫱,
芽之旁出者也。濯濯,光洁之貌。材,材木也。言山木虽伐,
… 38…
孟子集注 ·136·
犹有萌櫱,而牛羊又从而害之,是以至于光洁而无草木也。虽
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
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
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
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
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好、恶,并去声。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
平旦之气,谓未与物接之时,清明之气也。好恶与人相近,言
得人心之所同然也。几希,不多也。梏,械也。反复,展转也。
言人之良心虽已放失,然其日夜之间,亦必有所生长。故平旦
未与物接,其气清明之际,良心犹必有发见者。但其发见至微,
而旦昼所为之不善,又已随而梏亡之,如山木既伐,犹有萌櫱,
而牛羊又牧之也。昼之所为,既有以害其夜之所息,又不能胜
其昼之所为,是以展转相害。至于夜气之生,日以寖薄,而不
足以存其仁义之良心,则平旦之气亦不能清,而所好恶遂与人
远矣。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长,上
声。山木人心,其理一也。孔子曰 :‘操则存,舍则亡;出入
无时,莫知其乡 。’惟心之谓与?”舍,日暴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
何哉?易,去声。暴,步卜反。见,音现。暴,温之也。我见
王之时少,犹一日暴之也,我退则谄谀杂进之日多,是十日寒
之也。虽有萌櫱之生,我亦安能如之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
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
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
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夫,音扶。缴,音灼。
射,食亦反。为是之为,去声。若与之与,平声。弈,围棋也。
… 39…
孟子集注 ·137·
数,技也。致,极也。弈秋,善弈者名秋也。缴,以绳系矢而
射也。程子为讲官,言于上曰 :“人主一日之闲,接贤士大夫
之时多,亲宦官宫妾之时少;则可以涵养气质,而熏陶德性。”
时不能用,识者恨之。范氏曰“人君之心 ,惟在所养 。君子
养之以善则智,小人养之以恶则愚。然贤人易疏,小人易亲,
是以寡不能胜众,正不能胜邪。自古国家治日常少,而乱日常
多,盖以此也 。”
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上声。鱼与熊掌皆美味,
而熊掌尤美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恶、辟,皆
去声,下同。释所以舍生取义之意。得,得生也。欲生恶死者,
虽众人利害之常情;而欲恶有甚于生死者,乃秉彝义理之良心,
是以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
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设使人无秉彝之良心,而但有利
害之私情,则凡可以偷生免死者,皆将不顾礼义而为之矣。由
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由其必有秉
彝之良心,是以其能舍生取义如此。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
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丧,去声。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众人汨于利欲而忘之,惟
贤者能存之而不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食,
音嗣。?,呼故反。蹴,子六反。豆,木器也?,咄啐之貌。
行道之人,路中凡人也。蹴,践踏也。乞人,丐乞之人也。不
屑,不以为洁也。言虽欲食之急而犹恶无礼,有宁死而不食者。
… 40…
孟子集注 ·138·
是其羞恶之本心,欲恶有甚于生死者,人皆有之也。万钟则不
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
识穷乏者得我与?为,去声。与,平声。万钟于我何加,言于
我身无所增益也。所识穷乏者得我,谓所知识之穷乏者感我之
惠也。上言人皆有羞恶之心,此言众人所以丧之。由此三者,
盖理义之心虽曰固有,而物欲之蔽,亦人所易昏也。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
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
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乡、为,并去声。为之之为,
并如字。言三者身外之物,其得失比生死为甚轻。乡为身死犹
不肯受?蹴之食,今乃为此三者而受无礼义之万钟,是岂不可
以止乎?本心,谓羞恶之心。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
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
可顷刻而不省察于斯焉。
孟子曰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者心之德,程子
所谓心如谷种,仁则其生之性,是也。然但谓之仁,则人不知
其切于己,故反而名之曰人心,则可以见其为此身酬酢万变之
主,而不可须臾失矣。义者行事之宜,谓之人路,则可以见其
为出入往来必由之道,而不可须臾舍矣。舍其路而弗由,放其
心而不知求,哀哉!舍,上声。哀哉二字,最宜详味,令人惕
然有深省处。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程
子曰 :“心至重,鸡犬至轻。鸡犬放则知求之,心放而不知求,
岂爱其至轻而忘其至重哉?弗思而已矣。”愚谓上兼言仁义,
而此下专论求放心者,能求